首页 > 社会民生>>

切脉风雨惠民生

时间:2016-03-23 09:54:12  来源:  作者:

春分时节,位于城南东杨村的第一佳生态极品葡萄采摘园负责人谷建欣正带领员工给葡萄秧苗搭架。“葡萄种植最害怕风雨冰雹,轻则减产,重则绝收。”谷建欣说,“这些年天气预报越来越准了,确实为我们避免了很多损失。”
这仅是我市气象事业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小小缩影。我市气象事业发展66年来,天气预报、各种生活气象服务产品不断丰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农业生产关键期、重大活动举办时,总会第一时间发出气象信息及建议措施。
“这正是‘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气象服务理念的宗旨所在。”市气象局局长刘平果说,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市气象事业初步形成了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建立起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气象信息加工处理系统及气象信息综合服务系统。成功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大气环境评价等工作,有效服务民生,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精确
自1989年起,市气象部门开始承担天气预报的制作和发布工作。通过建立完善技术体制和激励机制,规范化管理,加强预报技术方法研究等措施,中短期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过程预报预警能力逐步提高。2013年6月7至9日,我市出现了强降水及雷雨大风过程,市气象局提前做出了准确预报,有效地减少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对预报服务的需求,近年来,市气象局逐步开展了预报时次更密、预报内容更细致的精细化天气预报。预报时效在48小时内细化为四段,即每12小时一次预报。不断拓宽预报服务领域,开展了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农作物产量预报和城市生活环境指数预报等。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的防汛气象服务、重要节日气象服务、旅游“黄金周”气象服务、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和为农服务等形成了规范的工作流程,各种服务成效显著,服务领域已渗透到全市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常规预报预警信息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渠道以及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及时向社会传播;突发灾害性天气预报通过纸质材料、电子邮件等手段及时传递到政府和相关部门,为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气象服务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象探测系统日臻完善
近年来,我市气象探测网络初具规模,气象现代化设备和业务平台建设逐步完善。1999年12月至2008年间,地面卫星接收小站建成并正式启用,建成气象专题网页并接通“定州市兴农网”,分两批在12个乡镇建成了DSD3型温度、雨量两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并投入使用,采用无线GPRS方式实现数据上传,CAWS600SE-N型自动气象站建成,实现“省-市-县”天气预报可视会商。随着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我市气象探测网络日臻完善。
2014年10月,在我市万亩高产示范方、河北德胜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北祥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设立了“三农”气象服务示范点,并建设农田小气候观测站3个,实现了气象要素数据实时采集。为进一步促进生态气象、环境气象的发展,在大辛庄镇“河北定州苗木花卉省级科技园区”建设负氧离子监测站1个。
2015年,先后建成DZZ4型自动气象站建设,实现双套自动站同时运行;安装自动能见度仪,实现能见度自动观测,结束了人工观测能见度的历史;对大鹿庄乡、叮咛店镇自动区域站进行升级改造,观测要素由两要素增至四要素;在创世绿谷公司建设5要素区域站1个,继续增强区域观测能力。目前,我市正着力实施全国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和标准化人影作业炮点建设,建成后将为全方位、立体化的定州气象探测系统打下坚实基础。
人工影响天气效益凸显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成立了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今年6月,全市首个标准化人影作业炮点将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自2010年以来,在有利的天气条件下,我市共组织人工增雨雪作业20余次,在缓解旱情、增加土壤墒情、涵养水源、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此,我市气象工作将继续贯彻“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报水平,趋利避害并举,科研业务创新”的方针,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效益,以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准确率为核心,不断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逐步完善气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
记者闫韶红通讯员张建成邵璇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