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大早,叮咛店镇北王村54岁的安文书都会拿上扫帚等工具,来到负责的区域,开始一天的清扫工作。
安文书是北王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患有精神疾病,儿子瘫痪在床,生活的重担一度压得她直不起腰来。“政府帮我找了保洁员的工作,每月能挣800元工资,还能照顾家里。空闲的时候可以加工鞋底,在家动动手就能挣钱,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说起现在的生活,安文书充满感激之情。
安文书只是叮咛店镇开展产业就业扶贫众多受益群众之一。从无业到就业,从就业到乐业,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在政策的红利下,像安文书一样腰包鼓了起来,脱贫致富的信心强了起来。
拓展就业渠道,岗位送到家门口
扶贫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是脱贫有效的方式。
“我镇贫困户中大多是半劳动力和弱劳动力,无法外出打工,我们就想引进一个简单易操作、时间可自由支配,并且足不出户的就业项目。”叮咛店镇分管扶贫工作的相关责任人赵青棉说,他们多次组织镇村干部到深泽县、无极及李亲顾镇等地参观考察,最终引入家庭手工业鞋底加工,“我们选择了深泽县一家鞋底加工厂,由它提供原材料,同时在镇上组织成立了专门的公司———定州康德鞋厂,负责鞋底加工的原材料运输、配送及成品回收一条龙服务,尽量为贫困户创造便利的工作条件。”
项目有了,该镇又请来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对有就业意向的100余名贫困劳动力进行了半个月的培训,期间还为贫困户发放务工补贴和餐补。通过贫困户亲自上手操作,最终有30名考核验收合格,成为第一批家庭手工业工人。
赵青棉告诉记者,考虑到贫困户前期上手慢、收益少,刚开始采取“保底工资+绩效”的方式,第一个月为每名贫困户发放500元保底工资,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后期视情况做出调整,“等他们熟练后,预计每户月增收可以达到1500元。”
张莲香是叮咛店镇东车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38岁,患有精神4级残疾,现已离异,带着孩子和父母一起生活,听说镇上引进了鞋底加工的家庭手工业,她第一个报了名。
“父母年纪大了,干不了重活,孩子还在上学,这一家老老少少都需要照顾。”张莲香说,“这个工作正适合我,我和母亲两个人一起干,最少一个月也能有1500元的收入,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现在的家庭手工业刚刚起步,以后会吸纳更多的贫困户甚至普通村民加入进来,让更多的闲散劳动力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就业增收。”赵青棉说。
不仅如此,叮咛店镇还主动联系辖区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帮助他们掌握维持生计的本领。截至目前,该镇联合轩昂环卫公司为39名贫困劳动力提供了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以金圣达木业为代表的扶贫车间为23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每户月增收1000元。
做好技能培训,帮助贫困户“走出去”为了更好地服务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叮咛店镇紧盯市场需求和贫困劳动力个人意愿,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和劳动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
“目前,我们主要与定州技师学院合作,对有条件的贫困家庭妇女开展专业培训,引导他们加入家政服务业行列。”赵青棉说,培训结束后,将组织学员统一参加考试,通过后,颁发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为学员提供月嫂、保姆等优质工作岗位,月工资可达3000至10000元,“7月22日首批培训开始,为期25天,共有10名贫困家庭妇女参加。”
闫秀欣今年45岁,中平谷村人,丈夫因病去世,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全家靠种地为生,2017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已脱贫。“孩子平时不回家,听说有家政服务培训,就报名了,工作以后,即使每月只有3000元的工资,也够我们一家的开销了。”闫秀欣说,“我相信,通过努力,自己一定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赵青棉告诉记者,该镇还计划依托双天园区和北方再生资源基地两大载体,搭建贫困户就业平台,围绕企业用工需求,按照“先培训、后上岗,边培训、边上岗”的原则,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帮助贫困户增收。
坚持分类施策,开辟产业扶贫新途径
根据贫困户发展能力和个人意愿,叮咛店镇坚持分类施策,开辟产业扶贫新途径。
“对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贫困户,支持他们从事适度规模的种养殖业,而对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则推行‘土地流转+合作组织+产业扶贫’经营主体机制。”赵青棉说,现在全镇共有70户贫困户从事种养殖业,“土地流转+合作组织+产业扶贫”经营主体机制则以西杨村为主,全村38户贫困户共100余亩土地以每亩900元的价格,流转给了村里的河北邦然林业科技有限公司,平均每户每年增收2500元,同时介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企业上班,实现了双增收。
张东库是西杨村村民,今年67岁,患有精神4级残疾,常年需要住院治疗,2015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把家里近4亩土地流转给河北邦然林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年收入约3600元,2017年,顺利实现脱贫。
“除了土地收入,我还可以到公司打零工,现在手头宽松多了,日子也更有盼头了。”张东库说。
“下一步,我们计划采取以奖代补,提供种苗、原材料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贫困户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项目。”赵青棉说,同时,根据贫困户种养殖、手工业加工等需要,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贫困户进行知识技能培训,为贫困户的种养殖、手工业加工等提供技术保障,减轻风险,增加收益。记者张玉凤、实习生王甜甜
安文书是北王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患有精神疾病,儿子瘫痪在床,生活的重担一度压得她直不起腰来。“政府帮我找了保洁员的工作,每月能挣800元工资,还能照顾家里。空闲的时候可以加工鞋底,在家动动手就能挣钱,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说起现在的生活,安文书充满感激之情。
安文书只是叮咛店镇开展产业就业扶贫众多受益群众之一。从无业到就业,从就业到乐业,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在政策的红利下,像安文书一样腰包鼓了起来,脱贫致富的信心强了起来。
拓展就业渠道,岗位送到家门口
扶贫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是脱贫有效的方式。
“我镇贫困户中大多是半劳动力和弱劳动力,无法外出打工,我们就想引进一个简单易操作、时间可自由支配,并且足不出户的就业项目。”叮咛店镇分管扶贫工作的相关责任人赵青棉说,他们多次组织镇村干部到深泽县、无极及李亲顾镇等地参观考察,最终引入家庭手工业鞋底加工,“我们选择了深泽县一家鞋底加工厂,由它提供原材料,同时在镇上组织成立了专门的公司———定州康德鞋厂,负责鞋底加工的原材料运输、配送及成品回收一条龙服务,尽量为贫困户创造便利的工作条件。”
项目有了,该镇又请来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对有就业意向的100余名贫困劳动力进行了半个月的培训,期间还为贫困户发放务工补贴和餐补。通过贫困户亲自上手操作,最终有30名考核验收合格,成为第一批家庭手工业工人。
赵青棉告诉记者,考虑到贫困户前期上手慢、收益少,刚开始采取“保底工资+绩效”的方式,第一个月为每名贫困户发放500元保底工资,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后期视情况做出调整,“等他们熟练后,预计每户月增收可以达到1500元。”
张莲香是叮咛店镇东车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38岁,患有精神4级残疾,现已离异,带着孩子和父母一起生活,听说镇上引进了鞋底加工的家庭手工业,她第一个报了名。
“父母年纪大了,干不了重活,孩子还在上学,这一家老老少少都需要照顾。”张莲香说,“这个工作正适合我,我和母亲两个人一起干,最少一个月也能有1500元的收入,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现在的家庭手工业刚刚起步,以后会吸纳更多的贫困户甚至普通村民加入进来,让更多的闲散劳动力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就业增收。”赵青棉说。
不仅如此,叮咛店镇还主动联系辖区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帮助他们掌握维持生计的本领。截至目前,该镇联合轩昂环卫公司为39名贫困劳动力提供了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以金圣达木业为代表的扶贫车间为23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每户月增收1000元。
做好技能培训,帮助贫困户“走出去”为了更好地服务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叮咛店镇紧盯市场需求和贫困劳动力个人意愿,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和劳动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
“目前,我们主要与定州技师学院合作,对有条件的贫困家庭妇女开展专业培训,引导他们加入家政服务业行列。”赵青棉说,培训结束后,将组织学员统一参加考试,通过后,颁发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为学员提供月嫂、保姆等优质工作岗位,月工资可达3000至10000元,“7月22日首批培训开始,为期25天,共有10名贫困家庭妇女参加。”
闫秀欣今年45岁,中平谷村人,丈夫因病去世,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全家靠种地为生,2017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已脱贫。“孩子平时不回家,听说有家政服务培训,就报名了,工作以后,即使每月只有3000元的工资,也够我们一家的开销了。”闫秀欣说,“我相信,通过努力,自己一定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赵青棉告诉记者,该镇还计划依托双天园区和北方再生资源基地两大载体,搭建贫困户就业平台,围绕企业用工需求,按照“先培训、后上岗,边培训、边上岗”的原则,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帮助贫困户增收。
坚持分类施策,开辟产业扶贫新途径
根据贫困户发展能力和个人意愿,叮咛店镇坚持分类施策,开辟产业扶贫新途径。
“对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贫困户,支持他们从事适度规模的种养殖业,而对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则推行‘土地流转+合作组织+产业扶贫’经营主体机制。”赵青棉说,现在全镇共有70户贫困户从事种养殖业,“土地流转+合作组织+产业扶贫”经营主体机制则以西杨村为主,全村38户贫困户共100余亩土地以每亩900元的价格,流转给了村里的河北邦然林业科技有限公司,平均每户每年增收2500元,同时介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企业上班,实现了双增收。
张东库是西杨村村民,今年67岁,患有精神4级残疾,常年需要住院治疗,2015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把家里近4亩土地流转给河北邦然林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年收入约3600元,2017年,顺利实现脱贫。
“除了土地收入,我还可以到公司打零工,现在手头宽松多了,日子也更有盼头了。”张东库说。
“下一步,我们计划采取以奖代补,提供种苗、原材料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贫困户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项目。”赵青棉说,同时,根据贫困户种养殖、手工业加工等需要,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贫困户进行知识技能培训,为贫困户的种养殖、手工业加工等提供技术保障,减轻风险,增加收益。记者张玉凤、实习生王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