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网络中国节·清明】冀时说 | 气清景明话清明

时间:2023-04-05 16:50:51  来源:  作者:


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作者 | 梁勇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但在2000多年历史长河中被赋予太多的人文内涵,于是就成了我国的传统节日。

“清明”这个节气名称的来历,本来很有诗意。古代《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时节花红柳绿,百花盛开。我们北半球的大地,随着春姑娘的脚步,披上了多彩的盛装。

东汉时期安平大儒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说:“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开始准备养蚕,可见“清明”只是一个节气,不是祭祀的节日。

 

那为什么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清明》诗中,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描写行人的心境呢?

 

这是因为,唐代以后的清明节包容了传统的寒食节,就成为祭祀先贤和先人的节日。

 

唐代寒食节祭祀,官吏们法定放假,以彰孝道。《唐会要》卷八十二记载:唐玄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可见唐代寒食节与清明不是一回事。

 

其实,寒食节是按农历设定的节日,在二月二十一,而清明是按照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计算的节气,每年与农历寒食节不一定差几天。但从宋代开始附会为清明节前二日,之后就约定成俗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祭祀先人要在清明之前的历史渊源。

 

寒食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忠臣义士介子推而设置的祭祀节日。因为清明节,整合了寒食节的文化和民俗,所以,这个节气就成了传统节日。

 

清明节有很多标志性的节俗,是传统节日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

 

首先是祭扫习俗历史悠久。在石家庄栾城北赵村,武周时期宰相苏味道为祭祀其父母墓地(苏丘)修建的一座大石桥,名清明桥。苏味道是苏轼、苏辙的十一世祖宗。新旧《唐书》都有记载:武周时期,苏味道官至鸾台凤阁平章事,就是宰相,他回故里赵州栾城为父母迁坟,讲排场,修建高大的坟冢,还动用民夫,侵占农民耕地,造了一座上坟的桥,就是清明桥。结果,被御史台查办,武则天把他贬到四川眉州,病逝在那里。他的后裔有了眉州“三苏”。

展子虔《游春图》卷(局部)

清明节踏青,是古老的传统旅游项目。隋朝著名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存世最古老的一副山水画。描绘了人们在春光明媚的清明节,到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如果说中国古代有旅游节,那清明节最正宗。

 

清明节作为植树节,西汉已见端倪。清明节出门踏青,争相折柳条,编成柳条帽戴在头上,回家把柳条插遍房前屋后。柳条生命力特别强,插土就活,年年插柳,处处成荫。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就由此来。

 

清明前后雨水足,是植树的好时候。虽然,国家把3月12日定作了法定植树节,但在我省中南部还保留着清明植树的习俗。清明种树最好活,也带有万事如意的好彩头。

廊坊第什里风筝节上的各式风筝

清明的传统体育活动很多,汉代就有放风筝的习俗。清明放风筝还有特别的讲究,风筝飞上蓝天,就剪断风筝线,让清风把风筝带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消病祛灾,让不如意的事随风筝远去。在山东潍坊、河北廊坊第什里都在清明节举办风筝文化节。

 

在河北,清明节大人小孩荡秋千是一种传统民俗。秋千做起来简单,玩起来有趣,所以就成了清明节流行的体育活动。

 

古时候,清明节蹴鞠也是一项重要体育活动。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蹴鞠是足球的祖宗,北宋时期就是时髦的体育项目,高俅就因为会玩蹴鞠,被宋徽宗重用封了太尉。

 

这正是:

 

清明时节雨纷纷,

草清景明万木春。

寒食祭祖感恩德,

传统民俗寓意深。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