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协同发展涌新潮丨搭建平台,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时间:2025-03-20 14:03:53  来源:邯郸日报  作者:佘志娟

中国建材集团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生产项目、中国船舶集团氢能装备制造项目、高强度异型标准件产业化项目……近年来,经开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加力增效,充分发挥我市唯一一家“承接京津先进制造业产业转移平台”优势,吸引了一批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京津项目落户该区,着力打造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强磁场”。

中建材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生产线。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布局中,京津冀产业转移平台宛如一条关键纽带,串联起三地资源,推动产业协同有序前行,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向新而行,瞄准发展原动力

走进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大面积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铺设在厂房外墙上,既保护了外墙,又为工厂带来源源不断的城市绿电。记者不禁好奇,一块普通玻璃是怎么进化成“有光就有电”的发电玻璃呢?

“它是一种以玻璃为衬底,在其表面依次沉积多层半导体的薄膜。薄膜的总体厚度只有4个微米,只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20,就是这样的一个薄膜层,实现了太阳能的光电转换。”邯郸中建材常务副总经理吴一民解释道。

2024年6月,中建材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单片功率突破339.91W,转化效率达17.7%,创造了我国大面积(1.92平方米)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转化效率的最新纪录。

目前,邯郸中建材年产70余万平方米的发电玻璃,每年可发电1亿千瓦时,节省标准煤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万多吨。

中国建材集团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生产项目只是经开区全力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经开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黑白氢重”四大生产基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发展优势。“黑白氢重”,即:全国最大的墨粉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白色家电内销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水电解制氢设备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重压力容器储运装备生产基地和新能源重卡生产基地。

2023年5月,北京市、天津市与河北省三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在中关村论坛上重磅发布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目录,经开区作为我市唯一一家入围平台,充分发挥“承接京津先进制造业产业转移平台”优势,依托“黑白氢重”四大生产基地,吸引了中国建材集团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生产项目、中国电信天翼视超云邯郸基地项目、中国船舶集团氢能装备制造项目、中建材低碳能源示范工程建设项目、钢铁研究总院功能材料研究所功能材料研发项目、高效能技术与装备设计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项目、高强度异型标准件产业化项目等一批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京津项目落户该区,为该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向绿而行,追寻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在经开区,中船派瑞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依托集团总部50多年的产业优势,构建起了以制氢为核心,加氢、供氢为两翼的产品体系,产品系列涵盖水电解制氢设备、甲醇制氢装置、氢气提纯设备、加氢设备等。数据显示,2022到2024年订单持续高增长。而中船派瑞氢能装备产业园建成后,将更好地助力邯郸氢能产业聚链成群。

以派瑞氢能为龙头,经开区已招引了奥德源氢能科技、秦元氢氧气体设备、氢蓝时代氢燃料电池等上下游配套及生态圈企业投资产业类项目10余个,总投资89.5亿元。

美的家电智能体验馆项目是经开区重点打造的“名、优、特、新”产品体验馆,项目共安装182块40%透光的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兼具遮阳与透光的双重效果,总装机容量27千瓦,年均发电量1.6万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4.8吨,相当于每年减少24.96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使建筑外立面兼具发电、隔热、防水、美观、免维护等多种特点,构建了经开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新材料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应用场景。

中煤设计院分布式光伏发电改造项目已于今年2月正式投用。项目光伏总装机量249千瓦峰值,年均发电量28.22万千瓦时,光伏产生的电能供办公楼日常办公、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充电服务使用,实现办公场所100%绿色能源替代,年节约电费约为20万元,并成功取得国家电网并网许可,成为区域内分布式光伏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典范。

2024年5月23日,经开区创投集团成立邯郸市城发广场屋顶分布式发电项目工作推进组,通过多次与市建设局、市城发公司、中煤设计院和区自规局、建设局、审批局等部门对接,梳理项目推进中各个环节的症结难点及完成时限,研究解决措施,推动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目前,创投集团正谋划碲化镉薄膜发电公交路线牌在邯临路的应用、研究并设计投资碲化镉薄膜玻璃项目合作模式,如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股权合作等,以吸引不同背景的投资主体参与。

今年,中海国信(北京)新能源有限公司成为首个由北京迁入邯郸经开区的企业。

向智而行,打造产学研新高地

引进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团队,开展智能化区域产业大脑平台研发及应用项目;引进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团队,开展新型食品辐照装置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引进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团队,开展量子技术专用激光器产业化技术研发项目……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作为北京大学在河北设立的唯一一家政产学研机构,已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动能。研究院拥有4000平方米的研发、中试、展示、活动场地,各类仪器设备140余台(套),现有专兼职人员110人,引进了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各领域专家300余位,引进技术成果500余项,先后承担国家和省市课题40余项,孵化企业8家,推动邯郸“肽谷”健康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项目规划和建设。

全面落实经开区“引进人才十二条措施”、经开区《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措施》……为鼓励京津产业向经开区转移,经开区建立人才交流与合作机制,吸引京津地区高学历、高技能人才落户经开区。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与区内高校联合,加强创新型人员培养,为企业输送更多实干型人员,助力京津疏解企业既能引得来,又能留得住、发展好。

全力支持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北科大研究院邯郸分院、中钢研功能材料研究院、河北工程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努力在生物健康、智能装备、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重点产业领域,积极承接京津产业项目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产业档次,促进创新创业,提高发展能级。

下一步,经开区将进一步发挥“承接京津先进制造业产业转移平台”优势,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应用,平台将进一步提升信息服务的精准度和智能化水平,为产业转移提供更高效的决策支持。同时,平台将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加强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协同,促进京津冀区域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发展。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佘志娟

责任编辑: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