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2025年全国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邢台市“打破欧美低氮燃烧技术封锁,实现国产替代与绿色减排双突破”案例榜上有名,成为河北省唯一入选案例。4月2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优秀案例,邢台市“整合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助力清河县汽车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案例成功入选,再次成为全省唯一。
接连两个知识产权案例成全国“样板”,邢台是如何做到的?
成功的背后,蕴藏着邢台以知识产权赋能产业升级的发展逻辑——以产业需求定义创新方向、以机制创新破解转化难题、以生态构建提升创新效能,从而有效推动专利存量变创新增量。据统计,第一季度,全市完成专利转化777件,同比增长39.7%,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知识产权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摸清家底、找准方向。”邢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服务促进科科长齐佳说,近年来,该市编制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图谱,梳理290家重点企业的定位与发展现状,结合全球产业趋势精准研判,引导研发资源向产业关键领域聚集,为企业划出发展“重点赛道”。
有了产业整体发展方向,还需要在具体技术领域发力。“我们先后给5个重点产业集群量身打造了专利导航,这就好比给产业或企业画一张‘技术地图’,通过收集、分析专利大数据,帮助企业找到技术突破的方向。”齐佳说。
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清河县支柱产业之一。然而,当地企业主要生产汽车密封件、滤清器等基础产品,产品类型较为单一,技术储备不足,难以满足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成为制约产业提档升级的短板。
为打破这一困局,邢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河北省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协会,整合分析362万余条专利数据,为清河汽车零部件产业定制专利导航服务。通过深入剖析专利数据,精准定位产业技术“盲点”,指导企业针对性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这份导航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领途汽车有限公司知识产权专家马俊长介绍,去年企业参照导航指引,将研发重心转向整车轻量化、AI智能化、太阳能动力电池等新兴技术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专利布局。目前,企业已在该领域布局11项专利,其中6项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凭借技术突破,企业计划今年生产3000辆搭载智能系统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将销往海外市场。
明确了创新方向,如何让高校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邢台开通“高校专利直通车”,推动产学研深度绑定。
作为一家专注节能环保设备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河北伊克赛吉科技有限公司曾面临“有市场需求、缺核心技术”的困境,而本地高校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却苦于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经过邢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撮合,双方开启“驻厂研发”合作模式,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吴胜强教授带领团队入驻企业,针对工业燃烧设备氮氧化物排放超标的国际难题,联合攻关低氮燃烧核心技术。历时210天1200次试验,团队成功研发出低成本、高减排的低氮燃烧器,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在钢铁、石化行业得到了良好应用。
同时,邢台推出“先使用后付费”转化模式,企业无需提前支付高额专利许可费,而是在技术落地并产生效益后,再支付相关专利使用或许可费用。这种风险共担模式让企业轻装上阵,大胆投入中试生产。“这不是简单的技术买卖,而是全周期协同创新。”齐佳说,研发团队深度参与产品迭代,企业同步培育技术骨干,形成“创新—转化—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此外,邢台围绕汽车零部件、电线电缆等特色产业,举办40多场知识产权对接活动,整合京津冀高校专利资源,成功转化215件创新成果。
在服务保障层面,邢台持续完善创新生态体系。为解决企业研发资金难题,邢台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白名单”制度,将国家及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纳入,与银行共享企业专利资产数据,通过定期举办银企对接会、一对一授信指导,为企业搭建融资桥梁。2024年,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突破20亿元,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凭借专利信用获得低息贷款,有效缓解资金压力。
针对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邢台建立专利快速预审通道,将发明专利授权周期从20个月压缩至50天,实用新型专利从8个月缩短至11天,外观设计专利7天即可授权,让企业能更快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在行业竞争中抢占先机。(吕若汐 张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