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庞佳艺记者刘杰
宽敞的水泥路穿村而过,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无比,大大小小的道路整洁畅通……近日,记者走进东留春乡大王耨村,整洁的村容村貌令人赞叹。村民都说,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得益于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顺利开展。
大王耨村有850多户,3400余人,党员113名。以前,村里环境脏、乱、差,群众迫切希望改善生活环境。今年3月,大王耨村成为我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重点村之一,随即拉开村容村貌“巨变”的序幕。
行动伊始,村“两委”班子鼓足干劲儿,决心改变村里的“丑样子”,给村子穿上“新衣”,倾力建设宜居的美丽乡村。村里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并制定了大王耨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方案,确定了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垃圾清理和道路硬化抓起。
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开展后,大王耨村集中一个月时间共清理垃圾、杂物7000余立方,建成1个垃圾填埋场。针对村内道路低洼造成的排水难题,投资45万元,修建了一座污水渗水池。统一规划村内主大街,投资270万元,利用两个月时间把村内的36条道路全部硬化,并完成了绿化。
“以前村里大坑小洼的,我在外边跑大车,都不愿意回村里。现在村里道路全硬化了,下雨天出门裤腿都没泥,周围村的老百姓不知有多羡慕俺们。这不,俺如今在家门口开店做起买卖了。”村民赵建军高兴地说。
大王耨村原来是什么样?只有从展板上保留下来的资料中寻找过去的痕迹。房前屋后垃圾满地,柴草堆、土坑等随处可见,看不见一条像样的道路。说起以前的村容村貌,60岁的老党员孙国增皱起了眉头,“以前村里垃圾多、露天连茅圈多、路边的堆积物多,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
67岁的村民孙彦芬接过话茬说:“别看现在这里是水泥路,原来可是20多米的垃圾堆,一到夏天又酸又臭,苍蝇到处飞,住在附近的日子很难过。”周边群众纷纷表示,现在大家总算熬出头了,“垃圾山”被移走了,街道变洁净了,还吸引了一对河南小两口儿来村里开了家油条店。
为了实现长效保洁,村里成立了由8名村民组成的清洁队,每天清扫卫生。制定了门前卫生‘三包’等制度,聘请有威望的村干部、老党员代表组成环境卫生监督小组,定期对村内环境进行检查,对环境保持好的村民进行表彰奖励,对整治不力的在公告栏通报批评。“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村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大家都主动把生活垃圾倒进垃圾填埋场,讲文明、爱卫生、护环境已经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大王耨村党支部书张亚宁说。
建美丽乡村,还要从庭院做起。“我们充分发动全村广大妇女,让她们成为美化庭院的主力军,让家家户户变得洁、净、美。”村委会主任孙淑敏介绍说,村里开展了美丽庭院活动,评选出“美丽庭院示范户”,对示范家庭给予挂牌和奖励,形成了典型示范效应。如今的大王耨村,妇女们谈的最多的话题不是家长里短,而是怎么把家里收拾得更整洁更美丽。
走进“美丽庭院”示范户孙彩珍家,刚进院就闻到扑鼻的花香。只见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五六盆色彩各异的鲜花争奇斗艳。得知记者来意,孙彩珍笑着说:“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开展以来,俺村启动了‘美丽庭院’建设,发动群众清除院落卫生死角,利用闲置空地养花种草,使凌乱的院落成了景观。现在,村里的妇女们都特别用心打扫自家院落,生怕被人比下去。”
改厕工作是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群众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刚开始进行农厕改造时,有的村民不理解,也不配合,认为是在瞎折腾。“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的,还能改成啥样?”张亚宁解释说:“农村改厕,不仅改变了农村环境,也改变着农民不良的生活习惯。”为鼓励村民改厕,村里先选出几个示范户进行改造,用看得见的变化来说话。“厕所改造,政府给补贴,个人只是拿很少一点钱、出点工就行了。”张亚宁说,“这不,我们村通过样板示范,村民一看真不赖,也都跟着改起来了,现在群众对厕所改造积极性很高,有100多户已经报名要求改造了。”
“以前祖祖辈辈用的都是露天旱厕,一到夏天,苍蝇乱飞,蛆虫乱爬。改成水冲厕所后,用水一冲就干干净净,还没有臭味儿,这和城里差不多吧?”村民孙才广自豪地说。
村里还投资49.6万元,对所有街道进行亮化更新,安装206盏太阳能路灯。“这路灯最方便俺们这些老年人了,以后再也不会黑灯瞎火得摔跟头。没事的时候,还能找老伙计打打牌、唠唠嗑。”孙国增乐呵呵地说。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一年来,大王耨村从曾经的‘破落’村,已经步入了全乡示范村的行列,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大踏步迈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