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梦怡、张玉凤
杨家庄乡大涨村蒜黄在我市可谓远近闻名,这里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用“土暖窖”种蒜黄。生产旺季时,最高日产可达10万斤。今年,村民种蒜黄又有了新方法。
11月9日,记者在大涨村孟现伟的种植基地看到,5亩多的地面上,整齐地排列着25个蒜黄种植大棚,每个棚室的面积大约130多平方米。
从地下搬到地上,从黑屋子迁进塑料大棚温室,大涨村蒜黄为何要迁新居?村委会主任王红立为我们解开谜团。
“村里人都知道,用土暖窖种蒜黄占地多,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用燃煤取暖污染环境;再加上技术问题,蒜黄的品质也无法保证。”王红立说,近年来,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绿色、无公害、有机蔬菜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今年,乡党委班子带领村里10余名菜农到外地学习取经,对“土暖窖”进行升级改造,让蒜黄从“黑屋子”搬进了温室,使蒜黄品质、产量都得到大幅提升。
这一点,在孟现伟的种植基地得到了充分印证。
“以前我家用‘土暖窖’种蒜黄,保温一靠烧煤,二靠外面玉米秸秆遮盖。煤烟不但呛人、污染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玉米秸秆也极易引发火灾。”孟现伟说,“今年,新建的温室大棚由塑料布、保温棉、防晒毡等材料组成,保温、保湿性大大提高,还能循环利用。棚内室温由电子控温器统一监控,让蒜黄的生长温度有了保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的放心。对于“安全”二字,大涨村人更是看得比啥都重要。王红立介绍说,之所以叫“绿色”蒜黄,是因为蒜黄生产过程中只浇水,从不施肥、不打药。而所浇的水,也全部是深井、无污染的地下水。
不仅如此,新技术还让蒜黄产量大幅提高。“用土窖时,每斤蒜只能产一斤蒜黄。如今,每斤蒜能产一斤三、四两蒜黄。好的时候,甚至能产1斤半!”村民张伟宁高兴地说,产量增加,预示着收入也将增加。“今年,我打算建10个大棚,目前已经建好了7个,还有3个大棚正在建设。如果效益好,我会进一步加大投资,再多建几个!”
截至目前,大涨村已有10余户改建了新型温室大棚,建成棚室170多个。全村土暖窖改造全部完成后,预计每年的纯利润将比往年多一半。为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明年村里还将投入150余万元,新建一个冷库,实现蒜黄生产、包装、冷藏一条龙服务,从而打破传统蒜黄种植的时令限制。“现在,每年种植蒜黄的时间最多只有七八个月,等有了大型冷库,就可以一年四季种蒜黄了。”王红立说。
在杨家庄乡,特色蔬菜可不只蒜黄一个。作为我市传统蔬菜种植大乡,该乡常年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特色品种有西红柿、胡萝卜、黄瓜、茄子、菜花、莴笋等二十余个。
对于蔬菜发展,乡党委提出了明确的规划。乡党委书记冯金亮说,杨家庄乡蔬菜产业将重点围绕建设“一线”(河龙线蔬菜采摘观光休闲园)、“一带”(大洼里、南角羊为中心的特色蔬菜种植带)、“一特色”(大涨村蒜黄)谋划发展,逐步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品牌化销售、市场化经营。
“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冯金亮说,他们将大力引进、建设一批蔬菜深加工企业,改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蔬菜种植水平,加快农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时,加强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和经营大户,强化农超对接,配套完善物流等关联企业,提升蔬菜产业化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目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