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杨梦来) “做饭不烧柴,喝水不用抬,行有水泥路,购物不外出,玩有娱乐场,百姓乐开怀……”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折射出了广大农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近年来,我市立足实际,从农民种养、农村设施、农家生活等方面入手,创新工作思路,“三化”奏响了新农村建设和谐曲。
种养标准化
我市坚持“标准化生产出精品、生态型产品创品牌”的发展思路,围绕畜牧养殖、苗木花卉、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产业,着力在“新、优、特”上下工夫,在量上扩规模,质上抓提高,特上做文章,形成了以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为主的绿色农业。
全市无公害蔬菜播种面积达到65万亩,13种蔬菜通过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建设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依托定州伊利,发展奶牛养殖4万多头,存栏10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专业村达到8个,建设亚洲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定州瘦肉型猪的品牌优势,扩大规模,集聚发展,生猪出栏42.2万头,生猪存栏37.85万头,建设河北重要的肉类生产基地;苗木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建设北方最大的优质苗木生产基地。
设施“城市化”
一条条水泥路纵横宽阔,一家家百货超市、农资超市毗邻而立,一座座宣传栏、公示栏内容丰富,一个个文体活动广场人声鼎沸……漫步农村,处处呈现出的都市氛围日益浓厚。
近年来,我市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根据各自的实际和群众需求, 积极完善农村管理和服务体系,引导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社会治安、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建成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90多个村建起了文化长廊或文化广场,全市三分之一的村建起了“新农村书屋”,300多支文艺表演团体活跃在乡村,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8万户,参合农民866646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100%,农村设施日趋“城市化”,赢得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称赞。
生活“市民化”
电脑、彩电、冰箱、空调等现代家电一应俱全……大辛庄镇小寨屯村民邓超不仅盖起了两层小楼,还购买了小轿车,生活质量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个被称做“小康”的目标在我市农村已经变成现实。
我市从居住、生活、就业等方面加强对农民的引导,进一步打破了城乡之间的各种壁垒,把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纳入到现代化的轨道上来,有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数字电视、网络宽带、超市……这些通常在城市里才有的词汇,被原样“克隆”到了新农村。如今,液晶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话、手机、摩托车、电动车等高档消费品大量进入寻常农家,电脑、小轿车等也进入富裕农民家庭,老百姓的生活已逐渐步入“市民化”。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