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期间,记者在农村采访时看到,农民在分享丰收喜悦的同时,积极开动脑筋巧“淘金”。
农民“借机”生财
“孙大哥,我们到村口了,麻烦你来接一下!”6月11日,西城区小奇连村村民孙阳龙接到河南商丘农机主王胜利打来的电话。麦收期间,他联系的两台外地跨区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在他家“安营扎寨”。老孙乐呵呵地说:“麦收这几天光吃‘中介费’,收入2000元没问题!”
麦收期间,在我市像孙阳龙这样“借机”生财的农民还有许多。他们根据本地小麦收割面积大,当地收割机不能满足麦收需要的实际,在市农机部门组织下,主动到外地“借机”收割。按照双方自愿原则,“借机”农民除为外地机主招揽农活外,还提供食宿、安全等一些必要帮助,机主则为其支付一定的劳务费。孙阳龙说,自己靠着诚实守信和很多的外地机主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麦收尚未开始,和他联系的外地机主就接连不断,只要他一声招呼就立即赶了过来。
秸秆成了“香饽饽”
“这秸秆可是‘宝贝’,它不仅能还田肥土,还能当牛的面包,又能沤制沼气!”大鹿庄乡东长村闫强说。如今在我市,随着秸秆循环利用技术的普及,过去被农民当作废物,一把火烧光了的秸秆成了金贵物件。
在号头庄乡吴定庄村,养殖大户张辉正忙着将收购来的秸秆粉碎,制成氨化饲料。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使用秸秆氨化饲料,一头牛每年可省精料126公斤,每公斤精料按2元计算,能省252元。”
秸秆变沼气也显示出强大的循环效应,全市建起沼气池3万多个,不仅农户节约了资金,而且由于做饭不用柴,改变了农村柴草乱堆、污水横流的脏乱差形象。
“股份农机”红利多
在留早镇大兴庄麦田中,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正在轰隆隆地作业。一会儿工夫,6亩多的小麦就收获完了。记者看着这庞然大物,好奇地近前询问谁是机主,却忽啦啦围过来五个人。“俺们都是机主!这是我们合伙买的大物件儿。当时,我们每人摊了1万多块钱,几年下来,不但收回了成本,而且我们每年还分到了5000多红利呢。”机主之一王胜利说。
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既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鼓舞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他们自发携手组成互助组,走出了一条靠“股份农机”生财的好路子。
记者杨梦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