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定州要闻>>

农机合作社让麦收不再忙―――来自“三夏”一线的报道之一

时间:2017-06-14 10:09:05  来源:  作者:

 
 
    

   【开栏的话】
八十万亩小麦黄,三千铁甲齐奔忙。现在,中山大地麦浪滚滚,“三夏”大忙时节已至。本报自即日起开设《来自“三夏”一线的报道》专栏,多路记者走进田间地头,体验农民的甘苦,及时报道全市夏收、夏种、夏管情况,反映我市农业发展、粮食生产中的新成绩、新亮点,助力我市农业丰产丰收。

□本报记者程文昭、聂资滨
    夏日炎炎,麦浪滚滚,正值小麦成熟收获季节。在长安路街道韩家庄村的麦田,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摆开阵势,所过之处,麦秸成片倒下,金灿灿的麦粒“哗啦啦”地从机器嘴里“吐”到一旁的拖拉机上。
    麦收,原本是农民最忙的时候。然而在这里,除了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的轰鸣声,却看不到农户忙碌的身影,昔日的农忙时节,如今竟变成了“农闲”。
    “农民不种地,收入不减少”
    在市信联农机专业合作社院内,一辆辆满载着小麦的拖拉机正排队等候称重、测水分。“今年雨水少,许多麦子收回来就符合直接入库的标准,不用再晾晒了。”合作社工作人员陈豹说。
    市信联农机专业合作社于2011年成立,目前合作社拥有农机服务队5支、植保服务队3支、管理人员5名、专业技术人员8名、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室1个、容量达5000吨的粮食收储库1座,实现了粮食生产收、耕、种及田间管理全部机械化作业。
    “目前,我们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800多亩,涉及农户500多户。”合作社理事长王中见说,随着合作社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合作社种粮省心、省力,收入还高,就主动加入进来。
    “我们前几年把土地全都流转给了信联合作社。”村民张增会乐呵呵地说,“每年坐在家里,麦子就收完了。”张增会的儿子儿媳都在外地打工。每年麦收,张增会老两口儿就特别犯愁,不让孩子们回来吧,重体力活他们干不了;让孩子回来吧,又心疼他们奔波劳累,耽误工作。
    2012年,张增会把自家4亩责任田流转给合作社。张增会说:“从种到收,都不用我们管。每年合作社还会按市场价给我们补贴,每亩差不多能拿到1000元左右。”在韩家庄村,像张增会这样的村民还有不少。“我家7亩地,也全部流转给合作社了。不动一镐一锄,坐在家里就能收入几千块钱。”村民庞俊卓笑着说,“而且,我还在合作社里打工,一个月还有300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能挣4万多呢!”
    “我们为农户提供了两种服务,可以要小麦,也可以按市价将小麦折合成现金。”王中见说,每年卖完小麦后,就直接给农户打卡付钱,一些在外地打工的村民根本不用回家,麦款就拿到手了。
    有了“机保姆”,麦收不用愁
    除了土地流转,合作社还提供农机托管服务。“所谓的农机托管,即合作社为村里的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提供收、耕、种等一条龙机械化服务。”王中见说。
    6月13日,王中见拿着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的农机托管作业合同,对照着每家每户的种植面积,调度机械,抢收小麦。
    “没签约时,一到麦熟就怕下雨,怕找不到收割机。普通人家的麦子都收完了,我的麦子还收不完。”村里的丰硕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沂蒙说,他的农场有268亩地,每年麦收都是他们最忙的时候。
    这样的情况,周边的许多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们也感同身受。
    2015年,丰硕家庭农场与市信联农机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农机托管作业合同。
    “托管后,从秋播秋收、夏种夏收,到打药、浇水、施肥等都不用我们操心,收获的粮食直接拉到家门口,一亩地每年的费用才420元,比我自己管理还便宜得多。”王沂蒙笑容满面地说。“每年,我们还为托管农户提供统一购买的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既能保证质量,又能降低种植成本。”王中见说。目前,共有200多位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与合作社签订了农机托管合同,涉及土地1200亩。农机入社,致富更轻松
    “随着‘三夏’农机跨区作业不断发展,收割机主单独出去找活越来越不容易。即使找到了,还担心拿不到钱。如今,加入到合作社,既有活干,还不愁钱。”村民刘鹏刚刚驾驶着自己的联合收割机从河南作业回来。
    在市信联农机合作社,像刘鹏这样带机入社的机手有360个。“我们为广大机手提供免费的服务平台。”王中见说,“合作社通过多方沟通,为入社的农机手联系本地或外地的作业任务,增加农机使用率,让农机手多赚钱。”
    “麦收这几天,我至少能挣4万多元。”刘鹏笑着说,“合作社组织化、规模化程度高,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作业纠纷,让大家安心作业,舒心赚钱。”
    此外,如果作业农机出现故障,合作社还为社员提供机具维修、配件供应等服务。“我们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为入社农机手提供最优质、最贴心的服务。”王中见说。
    由农机合作社全程提供耕、种、收全程托管服务的农机托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使外出务工农民实现了“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的愿望。“下一步,我们准备建设高档设施蔬菜生态园、石墨面粉加工厂、特色馒头加工厂,推进粮食种植与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的有机结合,让更多村民受益。”王中见说。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