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东留春乡北邵村千亩黑小麦颗粒饱满,充满丰收希冀。
67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吴开勋,几乎每隔一两天都要到麦田里转一转、看一看。眼瞅着黑小麦丰收在望,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别看现在黑小麦和普通小麦没什么区别,但经过深加工,一公斤面粉能卖到10元,八两一袋的挂面在超市特产专柜售价15元。”
农业村庄孕育生产经营方式变革
北邵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78户、1150人,耕地1500亩,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传统农作物为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敢闯敢试、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开始走出国门,远赴新加坡、韩国、意大利等国务工,每年劳务输出200多人,年人均纯收入10万元左右,许多家庭由此生活有了起色,逐渐富裕起来。
北邵村经过多年发展,宽阔的水泥路纵横交错,整齐划一的民居成排连片,大街小巷充满着欢声笑语。
“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村美街净,还要壮大村经济实力,增加村民收入,让村民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村“两委”干部对村里发展情况一清二楚,一没产业,二没企业,趟出一条强村兴农的新路不易,让全村村民共同富裕奔小康更难。
“路是走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吴开勋浑身透着一股子干练和拼劲儿,翻报纸、听广播、看新闻、查网页,组织村“两委”干部到外地参观考察,不断探寻增收致富项目和门路。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6年3月的一天,吴开勋查阅到一份河北省加快农业发展的有关文件,要在我市搞10个试点发展集体经济,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他和村干部如获至宝,认真学习研读上级文件精神,又多次到外地考察论证,认为黑色粮食市场需求较大,黑小麦是能让乡亲们致富的好东西。
一番研究讨论之后,吴开勋决定争取试点,发展黑小麦种植项目,让土地“生金长银”。
合作社让村民变股东收入有保障
经过多方争取和相关部门支持,发展村集体经济试点被批准。
消息传开,发展黑小麦种植的决定让大伙儿议论纷纷。“这黑小麦是新品种,可以试试?”“万一种不好,赔了咋办?”……一时间,村里说什么的都有,有赞成的,有反对的,还有犹豫不决的。
“村民有顾虑可以理解,只要给他们算清经济账,肯定会大力支持。”吴开勋认为,既然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要想方设法解开村民思想疙瘩,让这个项目在北邵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黑小麦采取什么方式生产经营?村民以什么形式入股?产生效益如何分红?诸多问题摆在大家面前,不能闷着头干,必须走出去,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
“村里大事小情,怎么干、怎么办,村民说了算。”多年来,北邵村“两委”一直遵循村民的意愿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对于发展黑小麦种植这一事关村民利益和全村发展的大事,村干部们更是慎之又慎。
“当时,吴书记和村干部逐家逐户走访,门槛都快踢破了,腿都跑细了,话说了一箩筐,给我们掰着手指头讲政策、算效益。”村干部掏心窝的话说到了村民心坎上,纷纷道出了自己的顾虑和想法。
白天走访征求意见建议,晚上梳理汇总研究讨论,第二天再把研究结果向村民们反馈。就这样,村里先后组织召开各种会议22次,最终决定,以村合作社的形式发展黑小麦种植,这个方案得到村民认可。
接下来,北邵村“两委”干部又马不停蹄到山东梁山、河南漯河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外地先进种植管理经验和技术。聘请有关农业专家到村指导培训,对土地、水质等指标进行化验,最终确定发展种植农大富硒876、冀紫439两个黑小麦品种。
2016年9月5日,对于北邵村村民来说是值得纪念和庆祝的一天。这天,北邵村集体股份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234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村合作社,共征集村民2780股、村集体400股,入社土地1258亩。村民王成彬满怀信心地说:“跟着合作社干错不了,好日子还在后头哩。”
村合作社按照“集体有收入,户户有资本,家家是股东,人人能分红”的发展思路,采取统一种植、管理、收割、加工、销售的生产经营模式,每户每亩除每年获得800元补助外,每年还可根据村合作社收入按比例分红。
当年10月5日,北邵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对全村土地进行统一耕种,看着大型播种机将黑小麦种子播撒到土壤里,吴开勋眼里涌出晶莹的泪花。
北邵村人深知,这播下的不仅是种子,更是希望和未来,推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发展高效现代农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延伸产业链助力脱贫共享发展成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群众的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北邵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户、9人,脱贫户数和人数相比其他村不算多。但村“两委”并没有掉以轻心,哪怕就剩一户一人,也要按照政策要求想方设法稳定脱贫,与全体村民一起奔小康。
“成立村合作社,一是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二是让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村“两委”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光卖粮食虽然也赚钱,但附加值低且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有“丰产不丰收”的风险。要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益,就必须开发黑小麦衍生产品,延长黑小麦产业链。
接下来的2017、2018这两年,北邵村依靠国家强农惠民政策,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帮助下,争取到国家农业专项补贴资金250万元,通过村民入股红利投资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500万元,建成了邵麦香麦粉厂和库存2000吨的粮库,购置了全自动化石磨面粉机、挂面机等生产设备,完善了相关手续,办理了营业执照,注册了“邵麦香”商标,日生产面粉、挂面等农副产品19吨,产品销往北京、天津、大连、石家庄等地,保障了村民长期稳定收益。
“去年3月8日,村里安排我到村面粉厂工作,每月工资1500元,再加上土地入股分红,一年下来收入2万多元。”贫困户李富进高兴地说。他的两个孩子智力有问题,常年需要照顾,不能外出务工,造成家庭困难,如今实现就业脱贫。贫困户边转平也以同样的方式实现了脱贫。
脱贫攻坚重在因户因人施策、精准扶贫,扶到点上、帮到根上。对两户因病返贫、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村干部积极为他们申请医疗救助、教育帮扶、办理低保,并通过每年土地分红,让他们实现了脱贫。
产业强,村民富。经过几年发展,北邵村“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现代化产业经营模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8年,村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200多万元,除去村民土地入股分红,村集体纯收入60万元。
村里有了钱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让村民享受更多发展成果。今年年初,北邵村建起了中老年健康活动中心,投资10万多元购置了按摩椅、跑步机等健身器材,建起了娱乐室和活动中心,村民在茶余饭后做做健身操,下下象棋,读读书看看报,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陶冶了村民情操,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有滋味。本报记者杨梦来、刘杰
67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吴开勋,几乎每隔一两天都要到麦田里转一转、看一看。眼瞅着黑小麦丰收在望,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别看现在黑小麦和普通小麦没什么区别,但经过深加工,一公斤面粉能卖到10元,八两一袋的挂面在超市特产专柜售价15元。”
农业村庄孕育生产经营方式变革
北邵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78户、1150人,耕地1500亩,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传统农作物为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敢闯敢试、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开始走出国门,远赴新加坡、韩国、意大利等国务工,每年劳务输出200多人,年人均纯收入10万元左右,许多家庭由此生活有了起色,逐渐富裕起来。
北邵村经过多年发展,宽阔的水泥路纵横交错,整齐划一的民居成排连片,大街小巷充满着欢声笑语。
“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村美街净,还要壮大村经济实力,增加村民收入,让村民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村“两委”干部对村里发展情况一清二楚,一没产业,二没企业,趟出一条强村兴农的新路不易,让全村村民共同富裕奔小康更难。
“路是走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吴开勋浑身透着一股子干练和拼劲儿,翻报纸、听广播、看新闻、查网页,组织村“两委”干部到外地参观考察,不断探寻增收致富项目和门路。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6年3月的一天,吴开勋查阅到一份河北省加快农业发展的有关文件,要在我市搞10个试点发展集体经济,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他和村干部如获至宝,认真学习研读上级文件精神,又多次到外地考察论证,认为黑色粮食市场需求较大,黑小麦是能让乡亲们致富的好东西。
一番研究讨论之后,吴开勋决定争取试点,发展黑小麦种植项目,让土地“生金长银”。
合作社让村民变股东收入有保障
经过多方争取和相关部门支持,发展村集体经济试点被批准。
消息传开,发展黑小麦种植的决定让大伙儿议论纷纷。“这黑小麦是新品种,可以试试?”“万一种不好,赔了咋办?”……一时间,村里说什么的都有,有赞成的,有反对的,还有犹豫不决的。
“村民有顾虑可以理解,只要给他们算清经济账,肯定会大力支持。”吴开勋认为,既然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要想方设法解开村民思想疙瘩,让这个项目在北邵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黑小麦采取什么方式生产经营?村民以什么形式入股?产生效益如何分红?诸多问题摆在大家面前,不能闷着头干,必须走出去,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
“村里大事小情,怎么干、怎么办,村民说了算。”多年来,北邵村“两委”一直遵循村民的意愿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对于发展黑小麦种植这一事关村民利益和全村发展的大事,村干部们更是慎之又慎。
“当时,吴书记和村干部逐家逐户走访,门槛都快踢破了,腿都跑细了,话说了一箩筐,给我们掰着手指头讲政策、算效益。”村干部掏心窝的话说到了村民心坎上,纷纷道出了自己的顾虑和想法。
白天走访征求意见建议,晚上梳理汇总研究讨论,第二天再把研究结果向村民们反馈。就这样,村里先后组织召开各种会议22次,最终决定,以村合作社的形式发展黑小麦种植,这个方案得到村民认可。
接下来,北邵村“两委”干部又马不停蹄到山东梁山、河南漯河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外地先进种植管理经验和技术。聘请有关农业专家到村指导培训,对土地、水质等指标进行化验,最终确定发展种植农大富硒876、冀紫439两个黑小麦品种。
2016年9月5日,对于北邵村村民来说是值得纪念和庆祝的一天。这天,北邵村集体股份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234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村合作社,共征集村民2780股、村集体400股,入社土地1258亩。村民王成彬满怀信心地说:“跟着合作社干错不了,好日子还在后头哩。”
村合作社按照“集体有收入,户户有资本,家家是股东,人人能分红”的发展思路,采取统一种植、管理、收割、加工、销售的生产经营模式,每户每亩除每年获得800元补助外,每年还可根据村合作社收入按比例分红。
当年10月5日,北邵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对全村土地进行统一耕种,看着大型播种机将黑小麦种子播撒到土壤里,吴开勋眼里涌出晶莹的泪花。
北邵村人深知,这播下的不仅是种子,更是希望和未来,推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发展高效现代农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延伸产业链助力脱贫共享发展成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群众的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北邵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户、9人,脱贫户数和人数相比其他村不算多。但村“两委”并没有掉以轻心,哪怕就剩一户一人,也要按照政策要求想方设法稳定脱贫,与全体村民一起奔小康。
“成立村合作社,一是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二是让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村“两委”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光卖粮食虽然也赚钱,但附加值低且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有“丰产不丰收”的风险。要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益,就必须开发黑小麦衍生产品,延长黑小麦产业链。
接下来的2017、2018这两年,北邵村依靠国家强农惠民政策,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帮助下,争取到国家农业专项补贴资金250万元,通过村民入股红利投资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500万元,建成了邵麦香麦粉厂和库存2000吨的粮库,购置了全自动化石磨面粉机、挂面机等生产设备,完善了相关手续,办理了营业执照,注册了“邵麦香”商标,日生产面粉、挂面等农副产品19吨,产品销往北京、天津、大连、石家庄等地,保障了村民长期稳定收益。
“去年3月8日,村里安排我到村面粉厂工作,每月工资1500元,再加上土地入股分红,一年下来收入2万多元。”贫困户李富进高兴地说。他的两个孩子智力有问题,常年需要照顾,不能外出务工,造成家庭困难,如今实现就业脱贫。贫困户边转平也以同样的方式实现了脱贫。
脱贫攻坚重在因户因人施策、精准扶贫,扶到点上、帮到根上。对两户因病返贫、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村干部积极为他们申请医疗救助、教育帮扶、办理低保,并通过每年土地分红,让他们实现了脱贫。
产业强,村民富。经过几年发展,北邵村“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现代化产业经营模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8年,村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200多万元,除去村民土地入股分红,村集体纯收入60万元。
村里有了钱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让村民享受更多发展成果。今年年初,北邵村建起了中老年健康活动中心,投资10万多元购置了按摩椅、跑步机等健身器材,建起了娱乐室和活动中心,村民在茶余饭后做做健身操,下下象棋,读读书看看报,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陶冶了村民情操,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有滋味。本报记者杨梦来、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