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供销华北农副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建设现场。该项目是中国农批落地河北的首个项目,一期占地480亩,建筑面积近32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约15亿元。记者于常见摄
本报记者赵珍珍
近年来,我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按照省委对定州提出的“三个当好”和建设京津冀开放型现代化节点城市要求,通过高起点规划建设、产城融合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目前,城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65.1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近60%。
突出开发区建设加速产业聚集
鞋服新城项目部分雨污管网已铺设完毕,沥青路面铺设完成,中国供销华北农副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加快建设……走进经济开发区,塔吊林立、设备轰鸣,大建设、大开发、大投入的生动场面跃入眼帘,处处洋溢着强劲的发展气息。
产业是城市的支撑,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我市把产业支撑作为城镇化发展的着力点,突出开发区建设,加速产业聚集,提升园区承载力,形成了以产业兴城、产城互动的城镇发展格局。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开发区改革发展,按照“一区多园”模式,整合6个园区,经济开发区直管北方循环经济示范园、双天工业园、正阳工业园、钢网工业园和农高区,实现优化重组。加快以“九通一平”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整合土地等资源要素,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产业高端、环境优美、发展有序的创新型开发区。截至目前,开发区面积达120平方公里,已入驻企业1023家,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45家,2019年1—7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3.2亿元,是全省首批22个“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全省首批4个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之一和河北省智能制造示范区。
加大政策保障转移农民劳动力
近日,在位于经济开发区的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冲压车间里,工人王强正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对零部件进行检查。
“我家在长安办新庄子,离厂区非常近,步行25分钟就到了公司。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真好!”王强说。
就业是城镇化的核心环节,是破解“人来了怎么留”的关键举措。有就业的城镇化,才是有内涵的城镇化。
为切实营造“进得来、留得住、住得下、过得好”的环境,我市加大政策保障力度,促进农民向城市转移。实施精准培训,将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就业重点群体和贫困劳动力作为培训重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714人,创业培训1059人,家政培训1196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培训1098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1701人。在经济开发区、双天工业园区建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所,各行政村还配备劳务信息员,构建起市、乡、村三级就业组织服务网络,通过企业招聘会、校企对接等方式,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园区、新兴产业、农业龙头企业转移。截至目前,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9万人。
高起点规划建设打造宜居城市
走在市区街头,一栋栋高楼鳞次栉比,一条条道路宽阔平坦,三五成群的市民在公园、广场内休憩娱乐,一派繁华和乐的场景。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城市规划建设力度,制定出台了《定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城乡总体规划、多规合一规划、总体城市设计、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有序推进。
围绕新城加快建设、古城恢复保护、旧城改造提升,实施总投资280亿元的45个城建交通项目,石津高速定州段建设进展顺利,京港澳高速南口引线工程、107国道和河龙线绕城段、“四线贯通”工程等道路加快建设,城市“双修”工程、“五馆一中心”、星级酒店等一批城建项目加速实施。
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深入实施“绿美亮净活畅”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统揽,深入开展卫生城市、洁净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等“多城联创”,9月份规范店外经营800余家,取缔占道经营摊点350余个,清理橱窗广告350余处,拆除广告牌匾500余块。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城乡综合执法一体化,公共服务、公共管理能力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