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定州要闻>>

共享幸福新生活书写民生新华章——我市持续做好民生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时间:2020-12-07 13:58:05  来源:  作者:

       开栏话: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要义所在。一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聚焦广大群众呼声最强烈、关注度最高、需求最迫切的民生领域,持续实施20项民心工程,加大民生领域投入,抓好民生实事落实,加快补齐民生短板,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十三五答卷·幸福生活看定州》系列报道,全面展示我市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民生福祉所取得的成就。
       天下之大,黎元为先。幸福之城,自有鲜明的民生底色。
       作为一个拥有130万人口的省直管市,如何做好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好事,不断提升百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是一年来市委、市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群众需求迫切、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建立滚动实施20项民心工程机制,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教育、医疗、就业……每个词语背后所对应的数据,    浓缩成沉甸甸的“民生”二字,顺应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夯实民生之本
      “我是通过微信平台看到了招聘信息,就过来应聘,看看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我现在已经和定州万达广场签订了劳动合同,找到了心仪的工作,顺利实现了就业。”7月25日,在定州大酒店召开的以“民营企业招聘月”为主题的招聘会上,于琦顺利找到了工作。和他一样找到工作的,还有其他215名求职人员。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克服疫情影响,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力推进稳就业政策落实落地,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
       开展线上招聘,精准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求职需求“两个清单”,将就业招聘主阵地由“线下”转为“线上”,引导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通过网络寻岗求职,举办网络招聘会32场,3303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签订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1245人。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施“互联网+技能培训”计划,建立“中国职业培训在线”定州分站,疫情期间面向企业在岗和转岗职工及贫困劳动力、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和退役军人开展免费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开展百万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重点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组织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464人次。
       积极牵头抓总,制定《关于推进大众创业的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将电商纳入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扶持范围,降低小微企业申请办理条件,将个人创业贷款贴息期限由2年调整为3年;将经济适用、市
场前景看好的52个项目纳入创业项目库,开展创业培训325人,聘请20名成功企业家、企业运营主管成立创业指导专家团队,开展创业服务10496人,为创业者落实房租物业水电费补贴443万元。
       截至目前,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12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7928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73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2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4%,低于3.5%的控制目标。
       “饭碗”端稳了,“钱袋子”鼓起来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
       筑牢民生之基
       “家里真是再拿不出一点钱去看病了,要不是咱们政府的好政策,我这病就把家里拖垮了。”日前,长安路街道辛店子村脱贫户杨俊宅感慨。
       杨俊宅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贫的家庭,他本人身患肺癌已两年,把原本为儿子准备的结婚钱花完后,还借下大量外债,再也拿不出钱来继续看病。杨俊宅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后,报销比例加大,加上政府的第四重保障,看病花销有了保障。扶贫干部还亲自带杨俊宅的妻子到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免费进行了慢性病鉴定,为其儿子在长安工业园联系了合适的工作岗位,一家人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医疗、教育、养老、低保、住房等,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保障。我市积极守住民生底线,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让老百姓看得起病
       努力推进健康扶贫。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报销结算政策,大病集中救治病种扩大至25种,累计救治贫困患者473名,5229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到应签尽签,为每个贫困户配备了家庭小药箱。
       ——让社会救助网更牢更密
       持续加大社会救助工作力度,在坚持现有标准、确保低保制度持续平稳运行的基础上,适度扩大低保覆盖范围,坚持凡困必帮、有难必救,对基本生活受到疫情影响陷入困境,相关社会救助和保障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家庭或个人,及时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同时,完善特困人员认定条件,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174504人次、5386.1万元,
       ——让千家万户共圆安居梦
       农村危房改造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环,我市通过列任务、抓进度、查问题、严整改,形成攻坚态势,实现了农村住房全面普查鉴定、动态新增危房改造任务、国考省考问题整改、住房安全有保障核验数据录入“四清零”的目标。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233户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已全部提前完成。
       ——让幼有所教有保障
       进一步强化精准资助、控辍保学等措施,建立市乡校三级政策落实台账、建档立卡学生包联责任清单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联责任清单,全面落实资助政策。建立市乡村校四级适龄儿童底数台账、适龄儿童就读台账和失学、疑似辍学、辍学学生台账,对特殊群体学生实施一对一包联,积极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做细帮扶助学,全力保障贫困家庭孩子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今年以来,全市发放各类资助资金3994.39万元,救助贫困学生49253人次,全市无一人因贫辍学。
拓展幸福之源
       民之所望,行之所向;民之所盼,政之所变。“变”,承载着这座城市2020年的民生温度。
       一座座高楼大厦刷新城市的天际线,一条条宽阔道路让群众出行心明眼亮,一座座美丽的公园用绿色述说着宜居宜业……城市的嬗变,拓展着群众的幸福之源。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和血脉。我市持续加强城市道路设施建设,仅2019年便实施了总投资280亿元的45个城建交通项目,今年加快推进高铁进站路、安喜大街建设,完成北门街南段、开元寺塔南仓门口主街道等631条背街小巷整治,打通自来佛街南延等5条“断头路”,总长53.4公里的10条乡村道路加快建设,城乡路网格局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内循环”正在变得更加通畅。
       与此同时,作为“京津冀一小时都市圈”中辐射连接的重要节点,我市进一步拉伸城市框架,拓
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建设国道G337城市大外环,积极推进国道107定州绕城改线和国道515绕城拓宽工程,全面构建城市立体大循环格局。
       道路绿化距离市民最近。城区内,大规模、高标准的道路绿化景观提升工作一拨拨展开,中兴路、定曲路、中山西路道路绿化景观工程已完成。2020年,谋划建设了园林绿化项目12个,全市新增城市植树共计13.5万株,新增城市绿地26.97公顷。
       公园是不可或缺也不可多得的绿色福利,在园林绿化工作中,我市以“创建、提质、增绿、保护”为主线,将口袋公园理念融入其中,将城市“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甚至是零散簇成的很多块空间,打造成一个小型植物空间或是一块小绿地,让百姓“推窗见绿,出门见园”,感受到城市的色彩和温度。
       浓重的绿色从城市中心蔓延开来,延伸到高铁、高速、国道、河道等沿线……今年以来,我市还重点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大力实施京石高铁、京港澳高速、曲港高速、唐河生态河岸等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扎实推进30公里的乡村道路绿化和全域770万平方米道路的常态保洁,努力把定州打造成“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生态宜居”的绿色城市。
       ……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把人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民生的“大责任”扛在肩上,定州正在奋力书写民生福祉新华章。
       本报记者严丽莎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