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定州要闻>>

定州人,扎根塞罕坝!

时间:2021-03-30 10:40:04  来源:  作者:

定州人,扎根塞罕坝!
——记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于士涛
 
       日前,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近日,记者联系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于士涛,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与塞罕坝的故事……
       于士涛今年41岁,是明月店镇于沿士村人。大学毕业后,于士涛就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今年是他工作的第16个年头,他几乎把全部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塞罕坝!
       知道林区苦
       但没想到条件这么差

       于士涛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上学的时候,塞罕坝作为全省林业系统的典型,就让他心生向往。“既然学了林业,就要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于士涛心想。
       2005年9月底,大学刚毕业的于士涛来到了塞罕坝机械林场。那时候,坝上林场五彩斑斓,美不胜收。最开始那几天,于士涛觉得哪儿都新鲜,跟着营林区主任跑前跑后,劲头十足。
       没多久,激情消退,各种困难和考验随之而来。
       “那时候各方面硬件设施都很落后,住的是土炕,四五个人在一个炕上,大冬天就靠火盆和烧炕取暖,屋子里的墙都被熏黑了。”于士涛说,“山上没有自来水,用水要自己去挑,洗澡得去场部……”对于刚从大学毕业的于士涛来说,落差很大。“知道林区苦,但没想到条件这么差!”
       特别是入冬以后,塞罕坝的天气骤变,大雪纷飞,北风呼啸,人们缩在屋里还觉得很冷。在零下20多度的恶劣天气里,于士涛每天都要到山上和老师傅们一起间伐树木、修枝打杈。
       白天辛苦工作一天的于士涛,晚上经常一个人守在林区值班。“寒夜漫长,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我只能孤零零地躺在床上,数着窗外的星星。”于士涛告诉说,“那时候每天都很煎熬,恨不得马上逃离这个地方。”
       扎根机械林场
       奉献热血青春

       2006年春节后,于士涛调入千层板林场生产股工作,林场老职工顾殿江成了他的师傅。
       顾师傅50多岁,不怎么爱说话,但业务十分熟练。工作之余,顾师傅就给于士涛讲老一代造林人坚守深山、爬冰卧雪的事儿,于士涛经常听得鼻子发酸。
       “坝上老一辈职工对林海的感情,深深感动了我。记得有一次,我跟着老师傅去造林,工人推着小车运树苗、运工具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大树,磕掉了一块树皮,老师傅当时就恼了。他们真的是把这片林子里的每一棵树,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照顾!”于士涛说,“从那时起,我才开始真正了解塞罕坝,真正读懂塞罕坝人。也是从那时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不辜负自己喜欢的这份职业,不让自己后悔!”
       有了目标,自然就有了奔头。从防火防虫到资源管护,从育苗整地到植树造林,从割灌抚育到经营利用,于士涛每天早出晚归,走遍了林场的每个角落。经常是天刚蒙蒙亮就出去,晚上披星戴月、饥肠辘辘才回来,饿了在山上吃口干粮,渴了喝捧山泉水,累了就随便坐在地上歇一歇,困了就躺在山坡沟沿打个盹。晚上回到宿舍,他还抓紧时间学习林业技术知识,整理工作笔记……
       “那段时间虽然很艰苦,但感觉很快乐、很充实!”于士涛说。
       克服重重磨难
       抱守绿色初心

       2008年,于士涛成了家。他和爱人付立华是大学同学。大学毕业那年,付立华考入中国林科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此后留在北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结婚后,到底谁“投奔”谁,两个人展开了三年的“拉锯战”。
       即使节假日,于士涛也是忙得脱不开身。付立华只得到塞罕坝探望丈夫。看着丈夫守护的这片林子,她说:“走进林子,每一次感觉都不一样,每一次都很新鲜!”2011年,付立华辞职来到了塞罕坝。
       “因为我爱人家就是承德的,她知道这边有多苦,所以一开始她并没有想来这里。”于士涛说,“说实话,我替她觉得可惜。她在承德辛苦奋斗了那么多年,考上大学,读研究生,在北京找了工作,终于使生活条件得以改善,没承想,最后又跟我回到了承德,回到了比她老家条件还要差的坝上。”
       2013年,在期盼中,两人的儿子呱呱落地。坝上没有学校,教育条件匮乏,于士涛于是把家安在80公里之外的围场县城。
       如今,孩子已经10岁了,由奶奶带着,于士涛经常一两个月才能见孩子一面。“我爱人周末还能回家看看孩子,我不行,工作太忙了,没时间陪孩子,他跟我都有点生疏。”
       除了孩子,对自己的父母,于士涛也深感愧疚。
       “我从大学毕业就来坝上工作了,这么多年,只有春节期间才能回趟家,待个十天八天的,其余时间根本没功夫陪伴父母。”于士涛有些落寞,“特别是父亲生病那段时间,家人怕我担心,一开始都没告诉我,后来病情严重了才说,我匆匆赶回去看了父亲最后一眼,感觉特别对不起他老人家!”
       守护好这片绿色
       就是我的责任

       在塞罕坝工作的16年间,于士涛始终初心未改,从一名基层林业干部逐步走上副场长的岗位。他和团队开展了大径极材培育、珍稀树种培育、优质树种引种和樟子松嫁接红松等项目研究,并利用塞罕坝气候、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绿化苗木销售、承揽绿化工程等产业,传承并丰富了一套适合塞罕坝地区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让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
       近16年来,于士涛共主持完成各项造林任务4万余亩,完成大田育苗200余亩,良种培育灌装容器苗500万余株;森林病虫害防治25万亩次;主持完成国家森林抚育补贴项目20万余亩,其它营林2万余亩。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的底色,更是未来不懈的追求。作为塞罕坝新一代务林人,守护好这片绿色就是我的责任,老一辈的成果在我们手上不能毁了!”于士涛说。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这个称号来之不易,这份荣誉,承载着塞罕坝几代人的心血。”于士涛看着眼前的林海感慨道,“我为自己是一名‘塞罕坝人’感到无比自豪!”
       本报记者鲁丽华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