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时客户端报道(河北台 王杰 王凯鹏)在河北,有一种热闹体验叫“赶大集”。从太行山上到渤海之滨,随着春节的脚步一天天临近,燕赵大地的大集也越发红火。《新春走基层》今天起推出全媒策划《跟着记者赶大集》,本台多路记者邀您一起去感受春节前别样的“烟火气”,见证这股为城乡旅游市场注入勃勃生机的新活力。接下来,记者要带您到素有“太行第一集”之称的石家庄元氏县南佐大集去尝尝乡愁的味道。
热闹非凡的集市
刚过上午9时,大集上已经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们从老街两侧涌入,分散在了各个摊位,有的在挑拣货物,有的在讨价还价,商贩的吆喝声和顾客的议价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热闹非凡的氛围。
在一个摊位前,张大姐正在制作传统美食饸饹面。她利落地将面团放入饸饹床中,经过一番操作,褐黄的饸饹面便如米线般压了出来。张大姐告诉记者,她从16岁开始便跟随父亲学习这门手艺,至今已有30多年。她的饸饹面以苦荞和荞麦为主要原料,制作过程简单却富有技巧,吸引了众多食客前来品尝。
张大姐的记忆中,父亲在七八十年代便开始在大集上卖饸饹面。每年腊月的集市场景深深印在她的脑海里,传统的制作工艺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让她对这门手艺充满了热爱。
如今,张大姐夫妇接过父亲做饸烙的接力棒,让饸饹这舌尖上的美味,长久飘香在南佐大集上。在摊位上记者发现,来这里吃饭的人很多,有吃了十多年的老食客,也有操着外地口音的游客,他们挤在长长的队伍里耐心等待,直到吃上一碗饸烙才满足离去,一碗看似平常的饸饹面,却盛满了浓浓的乡情和回忆。
丰富多彩的年货
据元氏县志记载,南佐大集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每逢农历“一、六”开集,因为历史悠久、规模较大、货品繁多,吸引了石家庄市鹿泉区和井陉县、赞皇县等地不少居民前来赶集,民间号称“太行第一集”。如今,集市上七成的摊位售卖的都是农户自家种植、养殖或制作的物品。
在集市的一角,一位90岁的老奶奶正在编织高粱秸秆制成的筲箕,吸引了不少顾客驻足询问。她的手工艺品不仅实用,更承载着浓厚的乡土情怀,成为了集市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新春的祝福与期盼
在集市上,记者还发现了许多与新春相关的商品。红红火火的春联、款式新颖的灯笼、小巧玲珑的挂件,映红了整个年货市场。商贩们热情地向顾客介绍各种吉祥物品,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一位摊主告诉记者,集市上有许多与蛇年相关的物品,像蛇年的贴画、灯笼等,都是吉祥的象征。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商品,传递出对新年的祝福,愿每个人都能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
南佐大集是一个集市的名字,也是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地方,更是流淌在每个人心中旧时记忆。每年农历腊月,这里就会化身为一片热闹非凡的年货海洋。为了让更多游客能顺利地来南佐逛大集、办年货,感受这份热闹与欢乐,今年村里还新修建了四个宽敞的停车场,开通了直达石家庄市区的1003路公交专线和南佐大集购物直通车,就为了给游客们提供便利。腊月二十六(1月25日)将是春节前最后一次盛大开集,您不妨带上家人朋友们,开开心心来赶集吧,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愁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