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怎样在守正创新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如何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本期选取河北教育系统一些优秀案例进行报道,以期能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启迪。
近年来,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五个着力”,守正创新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经验做法,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提供了鲜活样本。
夯实系统布局,着力把稳思政“定盘星”。坚持系统观念,通过顶层设计、任务分解和责任压实,主动抓好思政课改革创新。强化政策引领。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若干措施》《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若干措施》《加强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明晰目标任务,强化过程管理,提供制度支撑。强化协同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省、市、校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定期召开全省高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组建由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组成的省级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在顶层设计、政策实施和教学指导中的关键作用。加强示范引领,推动领导干部讲思政课常态化。省、市、县三级领导干部和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深入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推动思政课责任机制有效落地。
推进“三进”扎根工程,着力筑牢思想“压舱石”。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全方位贯通的“三进”工作体系,扎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校园落地生根。打造系统化教材资源,强化理论教育基础。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开发8个研修基地、13项精品教学视频,并将其纳入大中小学教材体系,全面实现大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贯通使用。高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构建思政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为“三进”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课堂教育实效。通过举办青年教师授课大赛、打造100个精品视频课和100个教学案例,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注重教师引导、师生互动、课后实践相结合,确保思政课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增强理论学习感召力。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我身边”微电影(短视频)大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经典诵读等系列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组织“寻访总书记足迹”成果展、打造“热词宣讲”“五分钟课堂”等品牌活动,推动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
贯通“一体化”课程链,着力绘就育人“同心圆”。构建协同体系,实现全学段贯通。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贯通各学段的思政教育体系。依托14个市级、167个县级德育共同体,以及省内17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搭建起信息、资源、服务共建共享的一体化平台。组建备课中心,提升教学协作水平。组建12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实施“教研结对带教计划”,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和教师实践教育,形成以高地带动集群、串点成线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资源下沉,促进高校与中小学联动。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师挂职中小学德育副校长、参与课堂听评课,促进高校与中小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课程目标等方面实现深度衔接。
深化拓展“大思政课”,着力构建育人新格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实际、创新实践,全面构建多层次、多维度育人新格局。建设“大课堂”。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要求,强化学生社会实践体验。用好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定期开展“大思政名家讲坛”“大思政周末大讲堂”等活动。实施校园文化提能增效行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培树一批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实施全省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搭建“大平台”。建好覆盖全省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库,打造共建共享的思政课教学“中央厨房”。推动115个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高校结对,开发300节精品课程,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实施社会实践育人行动,丰富实践载体,每年遴选50个优秀师生团队研学成果进行展示,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生活中的思政课”。建好“大师资”。实施学校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攻坚行动,完善省、市、校思政课教师三级培训体系,常态化、分层次开展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建好全省“大思政课”校外师资库,聘请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研究机构、党校专家学者和各行业先进模范走进思政课堂。
建强教师队伍,着力提升发展“硬支撑”。以打造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富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目标,从学院建设、教师能力提升和经费保障三方面全面夯实基础支撑。继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后,又遴选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等7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并通过“未来院长”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学院管理和学科建设骨干,充分发挥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依托全省高校思政课培训与研修基地,实施分层分类培训计划,通过岗前培训、高级研修、名师工作室、集体备课等形式,提升教师理论功底和创新能力。建立帮扶机制,推动高校之间协同发展。在经费保障方面,设置每人每月1000元的岗位津贴,确保足额按时发放,并按每生每年40元或3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