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城市书房尽享阅读时光。记者 郄 磊 摄
滹沱潮涌,奔流千年古韵;太行叠翠,见证时代新篇。在燕赵大地,石家庄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正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永恒坐标,挥毫泼墨,精心擘画一幅“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现代文明壮丽画卷。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在此交相辉映,城市发展与民生福祉于此同频共振。文明之风,已深深浸润城市的肌理,成为石家庄最鲜明、最厚重的底色,“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魅力之城形象日益清晰,光彩夺目。
信仰铸魂 立根塑形
文明的基石,深植于精神的沃土;城市的高度,取决于信仰的坚定。石家庄市始终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其精髓要义融入城市血脉,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实践伟力。正定这片热土上,习近平总书记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如源头活水,滋养着城市的精神家园,筑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理论宣讲,贵在入脑入心。石家庄市力戒空洞说教,匠心打造“石时宣讲”品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市委宣讲团、“走基层”宣讲团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广场,用带着“泥土芬芳”的百姓语言、鲜活生动的身边故事,将宏大理念娓娓道来。“党委书记讲党课”率先垂范,“双争有我——365百姓故事汇”舞台则让普通劳动者、道德模范、创业先锋成为主角,讲述凡人善举、奋斗历程,于共鸣共情中凝聚起磅礴的奋进力量。理论之光,正通过一次次心贴心的交流、一场场接地气的活动,照亮千家万户。
文明实践,重在阵地生根。石家庄市精心构建起覆盖城乡、深入基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23个市级中心统筹协调,265个乡镇(街道)实践所承上启下,4828个村(社区)实践站扎根基层,形成全域覆盖、层级分明、运转高效的文明实践体系。这些阵地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传播新思想、弘扬新风尚、服务大民生的“精神高地”与“温暖家园”。在这里,理论不再是高悬的概念,而是以百姓视角、百姓语言、百姓情怀生动呈现,实现了与群众的“零距离”“面对面”。它们如一座座灯塔,点亮城市的文明之光,让信仰的力量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中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崇德向善 厚植沃土
城市的文明高度,丈量于市民的道德温度。石家庄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以先进典型树旗引路,春风化雨,深耕厚植,让崇德向善蔚然成风,使每一位市民自觉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言者、文明风尚的传播者。
榜样如灯,照亮前行之路。石家庄市持续深化道德模范、文明市民、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典型的挖掘选树,让有德者熠熠生辉。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刘荣秀,数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诠释人间大爱;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刘墨霖,小小年纪展露向上向善的蓬勃力量,堪为同龄楷模。一年一度的“感动省城”十大人物评选,已成城市的精神盛典。背篓电工邢海明,跋山涉水点亮万家灯火;爱心使者刘文江,以无私善举温暖困境人群……这些来自平凡岗位的闪光名字,如星辰般闪耀省城夜空。他们的感人事迹,激荡起全城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磅礴暖流,让道德的力量沉淀为城市最深厚的文明底蕴。
文明养成,成于点滴之功。石家庄深知文明素养的提升在于日常浸润与持续引导。深入开展“城市是我家、我要爱我家”文明大行动,将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从倡导“文明旅游”展现好客之风,到规范“文明观演”共享艺术之美;从提升“文明行业”服务水准,到引导“文明上网”清朗网络空间,再到推行“文明养犬”共建和谐社区,一系列聚焦细微处的文明行动,让规则意识内化为市民的自觉遵循。社区文化节洋溢欢声笑语,家风故事会启迪人生智慧,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点燃公益热情……丰富多彩的特色实践活动,如春风化雨,滋养着市民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情操。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让文明新风尚成为石家庄最耀眼动人的城市名片。
文脉传承 赋能自信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增强自信的深层力量。石家庄深植燕赵文化厚土,坚持守正创新,在保护中传承,在发展中弘扬,让千年文脉于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的文化动能。
赓续文脉,守护城市记忆。在城市更新浪潮中,石家庄摒弃“大拆大建”,秉持“留改建”并举的智慧,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石煤机厂区承载工业记忆的老厂房,作为珍贵遗产被精心保留;和平东路沿线老工业区蝶变中,规划建设的石钢工业遗址公园、织音1953文旅新地标,将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既留存城市发展的历史年轮,更注入新的文化活力与时尚气息。东垣古城遗址公园的建设,是对城市千年根脉的深情回望与坚定守护;正太饭店的精心修缮、石家庄解放纪念馆的庄重落成,则是对峥嵘岁月的深刻铭记与时代传承。这些举措,让凝固的历史“活”起来,让市民在触摸城市肌理中增强归属感与自豪感,文化自信的根基愈加坚实。
文化惠民,共享发展成果。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石家庄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城市每个角落。精心打造的146家文化名家工作室,如繁星点缀街头巷尾、社区深处。艺术家们常年驻点,开展文艺辅导、展览展示、公益拍卖,零距离服务群众,面对面讲述“石家庄故事”,让高雅艺术触手可及。26座风格各异的示范性城市书房,连同16个便捷的地铁图书馆、42个馆外阅读服务点,共同编织起“书香石家庄”的便捷网络,让阅读成为风尚,书香弥漫全城。文艺创作硕果累累,《东垣大医》《雄安人家》等精品剧目既受市民喜爱,更荣登国家级艺术舞台,彰显石家庄文化软实力。“四季村晚”点燃乡土热情,“彩色周末”扮靓都市生活,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让艺术融入日常,点燃了市民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热情,共同绘就生机勃勃的“文化民生”新图景。
宜居为民 幸福满城
城市的核心是人,文明创建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石家庄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以城市更新为抓手,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功能品质,倾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更新提质,焕发老城新颜。石家庄创新提出“二环内做减法、二环外做乘法”发展思路,核心是“还空间于城市,还绿地于人民,还公共配套服务于社会”。大力推进“6+2+2”等城市更新重点项目,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累计改造完成的2100余个老旧小区,告别脏乱差,迎来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新生活,老居民笑逐颜开。新建的348个公园、游园、绿地,如翡翠镶嵌城区,织就“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生态锦图,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愿景照进现实。市政化改造后的复兴大街与北三环,构建起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十字形交通大动脉,有效疏解拥堵,让城市运行高效顺畅,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便民利民,拓展幸福半径。石家庄于细微处着力,不断完善便民服务体系。精心构建的184个便民生活圈,基本实现二环内社区全覆盖,柴米油盐、早餐夜宵、维修缝补、养老托幼等日常所需,步行一刻钟皆可满足,便利生活近在咫尺。不久前,石家庄入选全国首批全域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城市,既是对现有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提升的鞭策。
石家庄坚持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聚焦基础设施、消防设施、养犬行为、小广告治理等民生热点,大力实施七个常态化专项提升行动,让背街小巷整洁有序、消防隐患逐一消除、文明养犬理念深入人心。如今,“文明出行,礼让先行”的公益广告在公交车身上格外醒目,“一草一木皆风景,一言一行见文明”的标语随着“文明公交示范线路”穿行大街小巷,整洁的车厢环境和优质服务赢得市民点赞;“垃圾不落地,城市更美丽”“邻里一家亲,社区更温馨”等朗朗上口的公益宣传语通过社区电子屏、公交站牌融入日常生活,让文明新风吹遍每个角落,不断提升着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形象。
深耕实践 永续初心
文明创建,贵在常态长效,成于润物无声。石家庄建立健全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文明实践,深耕细作暖民心。石家庄市重点谋划打造的28个品牌文明实践项目,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200余场“强基工程”活动深入基层,惠及群众6万余人次,将服务送到家门口。创新设立的首家“志愿红助诊”医疗健康文明实践点,累计服务群众6万余人次,为健康保驾护航。500多个“贝+美好”文明实践点遍布城乡,如毛细血管延伸至最末梢,将文明触角深入基层。精心培育的桥西区“帮小西”“帮帮在身边”特色品牌,聚焦邻里互助、扶弱济困,让守望相助的温情在城市中静静流淌,切实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今日石家庄,文明创建步履铿锵,硕果盈枝。从理论宣讲“声入人心”到文化惠民“润物无声”,从道德群星“璀璨闪耀”到城市更新“破茧成蝶”,从精细管理“绣花功夫”到实践活动“温暖人心”,每一步都镌刻为民初心,丈量文明进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石家庄必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锚定更高目标,在更深、更精、更细、更实上持续发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精神文明建设的崭新成效,奋力谱写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建设的壮丽新篇章。(记者 刘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