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7月21日拍摄的滹沱河(藁城区、无极县段),景色如画。 记者 张晓峰 摄
一湾碧波绕城,十里长廊如画。
滹沱河,古称虖池或滹池,是哺育石家庄这一方水土的母亲河。
日前,一则喜讯传来:水利部公布的母亲河复苏行动典型案例中,滹沱河成功入选,成为全国17条(个)典型案例之一。
这条母亲河,历经生态修复,从昔日的生态洼地华丽转身幸福河湖,成为带动沿岸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涅槃重生 母亲河的逆袭之旅
夏日的滹沱河,碧波荡漾、生机勃勃。
73岁的张成礼站在滹沱河畔,晨露沾湿了他的布鞋。
望着眼前波光粼粼的河水,听着芦苇丛里叽叽喳喳的鸟叫声,闻着空气里随风飘荡的青草香,老人笑得眼角堆起皱纹。他说:“这里美得就像老天爷打翻了水彩盘,住在这儿,感觉日子都透着亮!”
这条被石家庄人唤作母亲河的滹沱河,曾经因为气候变化加上沿岸发展,让她一度断流干涸,河床裂成龟甲般的纹路,沙坑连着垃圾堆,成了当地人不愿提及的过往。直到一场持续了近十年的生态修复工程,才让这条河重新活了过来。
为了重塑母亲河的面貌,治理者们打出了“组合拳”:14个非法排污口被铁腕封堵,127个傍河村彻底整治,9座污水处理厂拔地而起,连河边一公里内的畜禽养殖都一一排查整治。
更妙的是“借水”的智慧——通过多库联调机制,南水北调的清水顺着渠道流进干涸的河床,连地下水位都跟着涨了起来。《石家庄市滹沱河保护条例》的出台,更给这条河上了“法律保险”。如今再看,昔日的黄沙地长出了芦苇荡,龟裂的河床盛满了清水,连绝迹多年的鱼虾都回来了。
万物共生 唱响绿色交响
如今,石家庄滹沱河两岸已成为集防护、观赏、休闲等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旅游景观长廊。
“咔嚓!”快门声在鹿泉区段的滹沱河岸响起。摄影爱好者李俊英蹲在草丛里,镜头死死盯着水面——两只青头潜鸭正划过碧波,这可是全球仅存千只左右的“水中大熊猫”。“搁以前,见着个野鸭子都新鲜,”老李擦着镜头笑,“现在金雕、黑鹳、卷羽鹈鹕,啥稀罕鸟儿没有?”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如今的滹沱河,已成了220种鸟类的家园。每年迁徙季,上百万只候鸟在这里歇脚,白的鹤、灰的雁、花的鸭,把河面铺成流动的彩毯。中华秋沙鸭掠过水面时划出银弧,黑鹳展开两米宽的翅膀掠过水面,连对水质挑剔的卷羽鹈鹕,都在岸边搭起了“临时产房”。
这一切都藏在数字里:七大主题公园像珍珠串在河边,六大生态湖区连成了翡翠项链。正定县居民石晓旭还记得,高中时骑车路过河床,沙土能没过脚踝;现在呢?她常带着孩子来子龙码头喂鱼,看夕阳把水面染成金红色。“以前是躲着走,现在是盼着来。”她说着,指给孩子看水里游动的小鱼,“你看,它们也在跟咱们打招呼呢。”
水活了,绿就来了。
沿着河岸走,春有蔷薇园的繁花似锦,夏有花海天路的姹紫嫣红,秋有芦苇荡的芦花飞雪,冬有湿地的冰面映日。连边角地都没浪费,一个个街旁游园藏在岸边,下棋的老人、奔跑的孩子、练太极的阿姨,把这里变成了热闹的“城市会客厅”。
水城共融 一河碧水的馈赠
去公园散步,到草地露营,驻足河畔观鸟……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滹沱河沿岸尤其热闹。
近年来,石家庄市持续推进城区段滹沱河生态区生态绿廊、生态景观工程等绿化项目,修复好城区段滹沱河的景观风貌,呈现出母亲河的卓越风姿,同时,利用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建设一批街旁游园,让广大市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周末的滹沱河畔,市民杨欢推着婴儿车,婆婆跟在后面。“以前想带老人孩子出去玩,光车程就得琢磨半天。”她笑着说,“现在家门口就是景区,搭个帐篷就能待一天。”停车场里,冀A、冀B、京N的车牌挤在一起,不少外地游客都是冲着“滹沱河花海”来的。
这条河不仅美了风景,更活了经济。生态观光带串起了沿岸的农家乐、采摘园,连附近的民宿都常常爆满。子龙码头的游船载着笑声划过水面,观景台挤满了拍照的人,“滹沱河”三个字,成了石家庄最亮眼的旅游名片。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河畔的跑道上,夜跑的年轻人迎着晚风冲刺;亲水平台上,老人们聊着家常。水波里晃着灯光,也晃着人们的笑脸——这条流淌了千年的河,终于又成了石家庄人生活的一部分。
站在河畔远眺,滹沱河像一条碧绿的绸带,一头系着城市的繁华,一头连着田野的宁静。它见证过黄沙漫天的窘迫,也迎来了碧波荡漾的新生。正如那些晨练的老人、嬉戏的孩子、栖息的水鸟,都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当人类善待自然,自然总会回馈以惊喜。这条母亲河的故事,还在继续流淌。
滹沱河如一条美丽的罗带,挥洒着一座城的气韵和风华。大河向东,山水相映,水城共融。一条河的绿色之变,带动了一座城的绿色发展。(记者 杜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