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新闻>>

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提速

时间:2025-07-29 16:38:47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作者:米彦泽

《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研究》发布

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提速

7月20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黄淮实验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研究》指出,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京津冀产业协作不断走深走实,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从疏解到共生,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提速。

报告对京津冀非首都功能疏解、协同创新、产业、生态、城镇体系、交通、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的进展与成效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给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

报告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北京人口疏解成效显著,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2014年至2023年,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由1293.5万人降至1094.8万人,常住外来人口由490.5万人降至344.5万人,年均降幅分别为1.84%、3.85%。

报告主要编撰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叶堂林表示,疏解腾退为北京首都功能提升和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津冀通过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截至2023年底,北京企业对津冀企业累计投资4.9万次,总投资额2.3万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助力中关村运营理念和发展模式“复刻”推广至津冀,带动津冀两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加快发展。

非首都功能疏解助力津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京津冀三地签署《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通过组建不同类型的高校联盟,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对口帮扶河北县域高中,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高水平中小学及幼儿园,推动优质教育服务辐射共享。

重点领域持续突破

报告指出,京津冀区域创新实力持续增强,产业协作不断走深走实,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京津冀三地大气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水环境联保联治不断强化。2024年,京津冀三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超六成,优良天数大幅增加。京津冀地区地表水水质持续提升,区域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质占比由2014年的25%提高至2022年的58.3%,劣Ⅴ类水质占比从65%到全面消除。

三地形成完善的区域联防联治体制机制。京津冀地区先后签署实施一系列合作协议,建立大气污染联控、重点流域联治、联合联动执法、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等生态环保协同机制。

在产业协同方面,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布局落地见效,三地协同布局新质生产力,实现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大力发展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六大产业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与供应链深度融合,建立跨区域“链长制”,开展延链、补链、强链、优链,打造新的经济支柱。

京津冀围绕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五大产业集群,全力推进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截至2024年底,区域内,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集群、京津冀集成电路集群、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7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

随着“六链五群”进程的加速推进,京津冀三地积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与有效衔接,在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创新模式,如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的“4∶2∶2”利益共享模式、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跨区域监管创新模式、唐山芦台经济开发区的“飞地”经济实践、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的共建共享探索等。

叶堂林认为,京津冀三地产业链群发展态势良好,重点产业发展稳步提升,催生京津冀发展新动能。

推动区域产业链协同共建

报告认为,当前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虽取得阶段性显著进展,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机制供给不足、要素流动障碍等瓶颈。

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报告建议,三地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区域产业链协同共建,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提高基础研究水平,推动创新成果孵化转化。促进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科技力量共同发展和相互协同,为前瞻性、引领性原始创新提供支撑。构建顺畅高效的转移转化体系,推动京津科技资源、资质认证、市场准入和政府服务等要素的共享与共用,促进政策互认和信息交换,实现区域间的互联互通。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提升城市群协同融合与一体化水平。健全京津冀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供需对接机制,促进高校科研力量向津冀产业功能区延伸,构建跨区域一体化创新生态。完善科技供需匹配与转化路径,打造“企业出题+高校及科研院所答题”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破解“卡脖子”难题。加强区域人才共享,构建统一的科技人才评价和流动机制,推行政企联合引用留才机制,建立“公共编制池”。

深化京津冀产业协同合作,推进产业承接转移。推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发挥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通过“产业基金+智能制造”模式,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协同发展。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等领域,加速在京津走廊、京保石走廊、京唐秦走廊等区域布局。

加快构建立体化、智能化、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聚焦区域快线连接与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推动京津、京雄发展空间上的“一体化”向时间上的“同城化”迈进。推动多制式轨道交通体系建设,重点加密环首都城际铁路网络,通过引入市域快线、通勤专列等多样化运输方式提升跨城通勤效率。通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推进高铁站及地铁沿线适合站点的开发,形成具备“TOD+商务服务”“TOD+商业消费”等复合功能的站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重点打破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与数据、技术等新兴要素的流通壁垒,建立市场决定价格的形成机制与跨区域流动规则。引导京津优质医疗、教育等机构通过托管共建、分院设置等方式向河北延伸,推动公共服务在区域内实现共建共享。(河北日报记者 米彦泽)

责任编辑:孙思颖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