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华电昌黎500MW海上光伏试点项目施工现场。 记者 方竟凯 陈立桐 摄
秦皇岛日报 记者 张宏宇
盛夏的夜晚,潮水冲刷着阿那亚海滩,由法国导演大卫·博贝执导的“莫里哀传世经典”《唐璜》正在这里上演,观众随着剧情起伏,仿佛将整片星空都拉进这场海边的戏剧幻境……这场持续11天的戏剧盛宴以“情感和理智”为主题,汇集了29部中外知名剧目,让秦皇岛沿海小镇阿那亚再次成为全国文旅焦点。
我市拥有162公里的蜿蜒海岸线。它宛如一条蓝色丝带,串联起海洋与城市的发展脉络。近年来,我市立足海洋资源优势,在海上文旅、海上牧场、海洋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积极探索创新,向海图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海上文旅:滨海风情的诗意画卷
绵延的海岸线、细腻的沙滩、清澈的海水……我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依托滨海地利,我市阿那亚、渔田七里海度假区、渔岛海洋度假区、秦皇岛港口工业旅游区等各借其势,深度挖掘旅游体验的新维度,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纷纷前来体验、打卡。
阿那亚,无疑是我市海上文旅的一张璀璨名片。这里每年举办的上千场活动,从戏剧节到电音趴,从海边篝火到业主家史展,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游客的精神需求。同时,阿那亚引入众多北上广的网红品牌,如北京的理想国书店、上海的买手店、广州的广味茶点等,为文艺青年营造出熟悉又充满新鲜感的氛围。2024年,阿那亚共接待游客342.48万人次,同比增长2.15%;社区总收入21.96亿元,同比增长14.32%。今年,仅“情感和理智”戏剧节就吸引21万多名观众前来观看。
欢乐捕鱼、海鲜饕餮、嬉水乐园、沉浸式演艺、温泉汤旅……如今的渔田七里海度假区,旅游项目丰富多彩,各个年龄段的游客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项目。
大海中畅游嬉戏、温泉中舒缓身心的渔岛,既有工业氛围和深厚底蕴、又充满海港味道和时尚气息的秦皇岛港口工业旅游区……大自然馈赠秦皇岛一片大海,我市丰富多彩的海上旅游给游客一个惊喜。
在发展滨海旅游的同时,近年来,我市深度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将滨海旅游与文化、体育、研学等元素有机融合,打造出独具魅力的海上文旅产业。在旅游旺季,帆船、帆板、潜水等海上运动项目备受游客青睐,人们在碧海蓝天间尽情驰骋,感受大海的魅力与激情。
今年5月31日到6月8日,2025年ILCA亚洲(公开)帆船锦标赛在我市举行,赛事吸引了17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受到国内外运动员和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仅赛事图片直播平台的浏览量就突破千万人次。赛后,一批又一批青少年来到秦皇岛,通过帆船夏令营进行专业训练,“帆船热”也逐渐从赛场走进寻常百姓家。
海洋音乐节、马拉松赛、帆船赛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海为媒、以文塑旅,我市的海上文旅产业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引擎。
海上牧场:“蓝色粮仓”里的丰收盛景
6月17日,北戴河新区附近海域,一幅繁忙的海上耕作画面映入眼帘。正值扇贝养殖的分苗期,渔民们熟练地起吊、投苗、布网,将装有稚贝的笼具一一投放入海。这些小小的苗种承载着他们对丰收的期盼。
“以海为田,耕海牧渔”,海洋渔业是我市海洋产业的传统支柱产业,目前全市共有浅海筏式、海洋牧场底播和海水池塘养殖面积48万亩,海水工厂化车间养殖160万立方水体,主要分布在北戴河新区和昌黎县,主要养殖品种有海湾扇贝、海参、牙鲆和对虾等,同时也进行水产苗种培育。
北戴河新区凭借82公里的海岸线和超过20万亩的可用海域,成为海上养殖的重要基地。
为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北戴河新区以海洋生态修复和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大力开展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目前,已有4家单位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海域面积达2.89万亩,累计投放海参、魁蚶等各类苗种超过5000万单位。
海洋牧场的建设,不仅是渔业发展的“蓝色粮仓”,更是生态修复的关键平台。通过构建人工鱼礁、投放多样化海洋苗种,这片海域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曾经资源枯竭的海域重新焕发生机,礁体区形成了稳定的生物栖息地,成为贝类、海参等经济海产品理想的栖息和繁殖场所。
“近两年我们在海之洋海洋牧场投放了3.6万空方人工鱼礁,已形成‘藻—贝—鱼’共生系统。”北戴河新区海洋和渔业局水产科科长聂国军介绍,监测数据显示,海洋牧场建设以来,藻类的覆盖率已达30%以上,海域渔业资源量恢复至2015年的3.2倍。
近年来,全市共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2家、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家,分别取得扇贝、海参有机认证,“昌黎扇贝”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2024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36.4万吨,占河北省总产量的31%,产值超过76亿元,水产品产量连续5年实现正增长。
海洋经济:蓝色引擎的澎湃动力
7月20日,全球首艘8万吨级通海型养殖工船“森海先锋”号在我市交付,标志着我国在深远海养殖装备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森海先锋”总长224.9米、型宽32.2米、型深18.5米,包含7个养殖舱,养殖水体近8万立方米。
该船是全球首艘获得中国船级社完全入级认证的通海型养殖工船,具有装备技术成熟可靠、成本低效益好、深远海环境适应性强、可拓展功能多等特点,可在黄海至东海深远海区域每年生产2280至2800吨高品质鱼类产品。
海洋,是我市经济发展的“蓝色引擎”。围绕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洋高端装备等领域,我市大力推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加速推进沿海经济崛起带建设。
在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我市迈出了坚实的步伐。7月25日,昌黎滦河口附近海域波光粼粼。全省首个海上光伏项目——秦皇岛180万千瓦海上光伏示范试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巨型吊臂将重达13.85吨的变径钢管桩精准入海,光伏板在碧波间次第舒展,绘制出一幅向海图强的壮美画卷。该项目总投资144.48亿元,全部建成后,年均发电量约28.8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约7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11.38万吨,不仅将源源不断输送清洁电力,优化我省和京津地区能源结构,还将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双碳”目标提供更加强劲的支撑。
据悉,全市现有新能源资源2252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光伏资源1180万千瓦,山海关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100万千瓦深远海海上风电试点示范项目等在快速推进,海上风电矩阵正在快速形成。
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哈电重装、天业通联等企业凭借秦皇岛优良的港口资源,得以快速发展。
6月19日,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的哈电集团(秦皇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一台长达21米、重370吨的“华龙一号”ZH-65型蒸汽发生器被缓缓吊起,随后稳稳地放置在厂房外的货船上。这台蒸汽发生器将发往南方某核电厂,为该核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贡献力量。哈电重装生产制造部一工段工段长孙佳超表示,“华龙一号”蒸汽发生器可通过企业内码头直接装船发货,大大节省了物流成本。
在拓展物流网络的道路上,我市大力发展海铁联运,不断优化运输路线和流程。同时,积极推动国际班列的开行,“保定—秦皇岛—韩国仁川”铁海联运直达班列常态化运行。此外,我市还积极拓展内陆港布局,在经济腹地的关键节点城市设立内陆港,延伸港口功能,实现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无缝对接,构建起高效便捷的物流网络。
综合保税区作为发展临港物流产业的重要载体,自2021年开关运作以来,全力打造区域物流分拨中心。目前已有11家物流服务企业入驻,汽车轮毂、船舶配件、纺织品等产品从这里远销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未来,山海关港大宗商品保税储运中心的谋划建设,将进一步实现“区港联动”,放大港口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秦皇岛港建设现代综合贸易港注入强大动力。
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业态,我市的海洋经济正呈现出多元化、高质量的发展态势。
秦皇岛,这座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和创新发展理念,奏响蓝色发展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