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长 > 邓艳学>>

邓艳学在市九届人大六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时间:2025-01-22 10:51:07  来源:定州日报  作者:

二〇二四年工作回顾

 

本报讯 1月21日,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邓艳学在市九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GDP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6%,较好完成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抓投资、扩内需,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一是招商引资结出硕果。引进独立储能、镀锌材料等33个项目,总投资372亿元。连续四年举办定商发展大会,晴暖科技、伊顺仓储等28个“老乡项目”回流定州。宝石花医疗等3家央企子公司成功落户,累计达到8家。二是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02项,完成投资67.44亿元。6个增发国债项目全部完工,文永印刷、当代创研等13个项目竣工投产,金键模具、河北中肥等24个项目开工建设。三是消费市场充满活力。大力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开展促消费活动390余场,拉动消费17.33亿元。改造提升崇文街、宋街两个省级商业街区,定州古城入选全省首批多业态融合服务消费典型场景。万达广场全年客流量856万人次,各项经营指标位于北方大区前列。

(二)抓转型、促升级,产业发展步伐坚实。一是支柱产业加速裂变。总投资120亿元的电厂三期及热电联产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02亿元的旭阳新材料新能源一体化项目顺利推进,氨基醇项目主体竣工;长安40万辆扩能项目加速实施,长安凯程完成A轮融资,全球首款增程皮卡投产上市;伊利生产线完成改造提升,达到世界级先进制造水平。二是传统产业提质提效。实施技改项目27个,培育智慧工厂、智能车间11个,“两化融合”评估连续五年排名全省第一。河北长安、宏远机械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工厂,孟生球铁获评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三是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旭阳第二座加氢站竣工,定州至高碑店输氢管道项目有序推进,首批氢能公交车、氢能洗扫车交付使用。850兆瓦集中式风力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可年均提供17亿千瓦时绿色电能。

(三)抓改革、强创新,动力活力充分释放。一是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4次在国家级会议上介绍定州经验,全国座谈会在我市举办。在全省率先推行土地转移预告登记模式,盘活闲置用地315亩。深化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审批、监管等40项职能全部划转到位。二是创新能力得到新提升。159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2.1亿元,认定“专精特新”企业31家,科技创新能力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方阵。举办工业设计大赛、产学研大会等活动,吸纳京津技术合同3.5亿元,同比增长107%。电厂投运国内首套无人值守系统,成为全国行业标杆。旭阳牵头筹建中国焦煤焦化品牌集群,威尔特体品入选国家智能体育典型案例。三是营商环境再上新水平。建成企业服务中心,经营主体突破10万。设立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帮助158家中小微企业贷款11.53亿元。完成119个项目“信用+承诺制”审批,城市信用监测在全国383个县级市中位列第5。

(四)抓建设、提内涵,文旅强市更具魅力。一是城市更有活力。圆满承办第八届省旅发大会,擦亮叫响“定州行、定如意”城市品牌。举办中国大学生飞行器大赛、CBA邀请赛、中国女排联赛等活动赛事,《只此定州》先导片和古城夜景亮相央视,抖音话题“当旅行遇见定州”收获2亿播放量。全年接待游客1180.2万人次,同比增长27.59%;游客花费118.02亿元,同比增长27.43%。二是城市更有品质。客运中心主体完工,众春园、燕赵风尚园、丝路友谊园、文体中心精彩亮相。生活垃圾分类有序推进,被评为全国试点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硬化背街小巷686条,修补破损路面8.3万平方米,增设停车位5000余个,数十家酒店改造升级。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大幅提升,外地客商赞叹定州“小城不大、风景如画”。三是城市更有文化。举办中华诗韵诗词大会、东坡行旅城市交流会等活动,孔子文化学院定州分院、传统文化促进会挂牌成立,荣获“中华诗词之市”称号。定州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被网友赞为“县级博物馆天花板”。子位吹歌荣获京津冀鼓吹乐“最具风采奖”,缂丝作品亮相巴黎中国艺术大展。四是城市更有温度。全市各级党员干部把个人情怀、集体荣辱、定州发展融为一体,干在一线、攻坚克难成为最美风景。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家乡建设,爱心企业家捐资助力,涌现出八旬老人带着孙子捡烟头、出租车司机化身兼职导游等善行义举,凝聚起“爱定州、作贡献”的强大正能量。

(五)抓三农、夯基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一是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改造高标准农田4万亩,全年粮食总产16.14亿斤。肉食加工、高端乳品、辛辣蔬菜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4家屠宰企业升规入统,农业嘉年华、香家食品等项目顺利推进。培育生态农场44家,认证“三品一标”28个。鲜洁、丁绿、祥丰获“河北净菜”品牌使用权,奥丰牧业被认定为“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二是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建成省级和美乡村18个,成功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区。新建美丽庭院、精品庭院2万余个,提升农村公路55公里,硬化平交道口12.5万平方米,完成30个村庄污水治理。深化移风易俗,周村镇、东亭镇破除陈规陋习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三是农民生活更加富足。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余人,“中山好嫂子”入选全国家政品牌典型案例。规范农村“三资”管理,新增集体收入3000多万元,留早镇在全省作典型发言。旺禾农产品合作社被认定为省“十佳”农民合作社,市供销社获评全国先进集体。

(六)抓民生、办实事,人民福祉持续提升。一是民生保障扎实有力。民生支出70.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9.2%。省、市20项民生工程全部完成。新增就业7995人,“三险”扩面8901人,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46%。完成保交房任务8940套,建成棚改安置房1430套。累计成立“五老”协会528个,建成互助养老幸福院、孝老食堂182家,创建爱心超市、饭店等700余家。二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区增加公办学位1200个,改造提升中小学20所,定州中学学生荣获物理竞赛全国第1名,职教中心4名学生荣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银牌。建设国家级医学专科1个、省级12个,省七院通过“三甲”评审。河北医科大为我市培训千名乡村医生,首都医科大“村级健康互助组”模式在我市开展试点,乡村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三是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大气综合指数同比降低2.87%,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2天。定州电厂完成环保绩效创A。域内河流水质均达到Ⅲ类以上,地下水位连续6年回升,孟良河获评全省“幸福河湖”。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植树造林60多万株,创建省级森林乡村3个。

(七)抓安全、防风险,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一是安全生产总体平稳。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三年攻坚行动,聘请专家排查隐患85次,组织培训315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开展高层小区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配建电动车充电端口6.8万个、车棚17万平方米,完成254个小区消防通道标识施划。二是食品安全形势向好。深入开展肉类产品专项整治行动,侦破犯罪案件5起。350家食堂、饭店实现“明厨亮灶”,104家食品生产企业建成“透明车间”,全市屠宰厂实现网络监控全覆盖。三是社会治理有力有效。刑事立案同比下降32.85%,刑事破案率同比上升13.85%,电诈发案同比下降35.12%。探索建立基层派出所警协共治模式,“防校园欺凌警务工作站”做法得到上级肯定。“网上枫桥”服务中心经验做法被中央政法委、国家信访局推广,我市在全国“法律明白人”示范培训班上作典型发言。

过去一年,我们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纵深推进。持续深化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复建议提案369件。国防动员、民族宗教、新闻广电、史志档案、人防、气象、双拥、审计、统计、援疆、工会、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2025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本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我们必须紧扣市委八届十次全会总体部署,聚焦建设现代化高品质中等城市目标,加快建设“六个强市”,扎实抓好“四个雷打不动”,持续推进“四个坚定不移”,奋力开创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局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定州展现勃勃生机。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169”抓落实工作思路,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认真落实国家宏观政策,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速5.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以上,粮食总产量16亿斤以上。

2025年主要工作

 

本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主要工作是,竭尽全力加快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中精力守牢底线,持之以恒加强政府建设。

(一)竭尽全力加快发展

在建设制造强市上实现新突破。重点是实施“四个行动”:一是实施项目提速增效行动。继续办好定商发展大会等活动,全民动员、招商引资,全年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15个、央企二三级子公司2家。发挥氢气、蒸汽、煤气等资源优势,招引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植物工厂等关联项目。落实“七个紧盯”,力促风力发电、独立储能等41个项目开工建设,确保耐谦新材料、戴诺思贵金属等项目竣工投产。继续推广“带方案出让、交地即发证”等经验,严格规范涉企检查,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二是实施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加快实施电厂三期及热电联产、旭阳新材料新能源一体化、长安产能置换项目,推进伊利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推动支柱企业扩能倍增。抢抓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促进体品、钢网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力促海泰汽配、宏远机械等项目投产,提高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确保旭阳全国首台套液氢装备调试运行,打造华北氢能产业示范城市;推动香江、劲松、鸿竹3个康养中心投入使用;谋划建设通用机场,打造北方低空经济示范区。三是实施园区能级提升行动。推进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十通一平”,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整治低效用地、进展缓慢项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探索推广“共享工厂”模式,促进资源整合,降低生产成本。四是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持续办好产学研大会、工业设计大赛等活动,打造京津雄研发成果转化基地。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级科小50家、省级科小5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10%以上,确保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全省A类。

在建设农业强市上实现新突破。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壮大特色产业。深化与头部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按照“原料变产品、生肉变熟肉、无机变有机、田间进车间”思路,实施总投资39.6亿元的16个农业项目,发展壮大砖路羊、留早鸵鸟、号头庄谷米、西城乡净菜、大辛庄苗木等乡村特色产业。坚定不移发展生态农业,累计认证“三品一标”50个,建成生态农场50家,建设千亩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3个。二是打造和美乡村。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公路60公里,新建美丽庭院1.1万个,改造户厕1万余座,打造省级和美乡村19个、无废乡村5个。扎实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深入整治高额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不正之风。三是促进农民增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土地托管机制,促进规模化经营,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新增大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25家以上,促进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开展“农超对接”,设置定州农副产品专柜,畅通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在建设文旅强市上实现新突破。充分发挥定州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优势,推进文旅深度融合,进一步做好旅发大会“后半篇文章”。一是提升景区承载力。加快推进中国乡建溯源研学苑、郊野森林公园等项目,完成南城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推动定州古城、众春园创建4A级旅游景区。实施开元寺塔、王灏庄园等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串联文体中心、燕赵风尚园、东胜生态园、大辛庄“天然氧吧”等,在城市东北部规划打造生态宜居区。争引全聚德、东来顺等知名品牌,推进希尔顿、启润等酒店建设,推动客运中心运营,完善景区配套。二是提升旅游吸引力。实施文旅产品迭代升级工程,进一步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持续开展汉服文化节、月季文化周等活动,丰富游客旅游体验。申办全国武术邀请赛、京津冀大学生定向赛等高端赛事,争取“河北省三大球”训练基地落户定州,打造“赛事名城”。三是提升文化影响力。充分挖掘文物、文献、文人、文遗等资源,常态化开展科举场景再现、非遗技艺展演等活动,让历史文化可观、可听、可感。完善城市书房、书香盒子、农家书屋等设施,营造“书香定州”浓厚氛围,培育向党向上、向善向好文明风尚。

在建设商贸强市上实现新突破。一是着力繁荣消费市场。深入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承办第十五届全国年货购物节,不断活跃消费市场。促进崇文街、宋街等商业街优化升级,打造多元化消费空间、沉浸式消费场景。建设电商基地2个,培育直播带头人50名以上。充分利用老字号、非遗等资源,积极发展首发经济。二是着力完善物流体系。谋划定沧铁路、石定城郊铁路项目,完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启动国道515、107绕城改线工程,推进京港澳高速定州西互通项目,加快构建城市“南二环”、高速“大外环”。推进国际陆港、内陆无水港、京津冀多式联运项目建设,引进快递云仓项目,打造现代化物流体系。三是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外贸扩量升级,力争进出口总值达到40亿元以上。组织企业参加中东五大行业展、进博会等境内外展会,开拓国际市场。依托钢网、体品两个省级外贸转型基地,拓展跨境电商业务。积极对接雄安自贸试验区,探索设立联动创新区。

在建设教育强市上实现新突破。一是不断优化教学质量。坚持党建引领,完善选人机制,有序交流教师240名。加强教育科研和质量监测,新增优质课360节。抓好“五育”教育,打造经典教育示范区,争创全省体教融合试点市。深化与冀中职业学院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二是持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改造提升中小学20所,加快第二中学、中军帐学校建设,谋划实施长胜园学校、西关北街小学等项目。持续扩大校园绿地面积,推进中小学操场改造,打造花园式学校20所。三是全力守护校园安全。推广“防校园欺凌警务工作站”,防范遏制学校欺凌事件发生。加强巡逻检查和宣传教育,织密防溺水防线。紧盯校园食品,切实保障师生饮食安全。

在建设卫生强市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加快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力促人民医院北院区竣工投用,实施李亲顾、东亭中心卫生院改扩建项目,不断改善医疗设施。与宝石花集团合作建设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建立市乡村三级服务体系,争创全省试点。二是加快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深化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环湖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等合作,建好用好实践基地,打造“公共卫生定州模式”。完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动市级医疗资源下沉,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三是加快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700人次,建设1家旗舰中医馆。举办中医药文化服务月等活动,提升群众中医药健康素养。支持荃美、金牛等企业发展,培育壮大中医药产业集群,打造医学研于一体的中医药产业基地。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持续办好民生实事。继续实施20项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帮扶,以及大学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城镇新增就业7700人以上,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抓好治理欠薪工作,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推进社保扩面提质,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实施精准助残服务工程,为残疾人提供托养、康复、辅助器具适配等服务5100人次。扎实做好保交房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持续关爱“一老一小”。深入开展“结对子、做善事”活动,及时解决留守老人、儿童生活困难。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新改扩建养老机构6家,建成互助养老幸福院50个、孝老食堂25家,建设儿童活动场所30个。推进村级慈善基金会试点工作,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助老扶幼活动,营造全民支持、人人奉献的浓厚氛围。

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城市更新,建成棚改安置房572套,创建党建引领物业示范小区9个,改造老旧管网13.5公里,打通张寒晖大街北延等4条断头路。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抓好常态化精细管理,持续开展违建、围挡、裸土、门店“四个整治行动”,动态治理背街小巷,全面改善城市环境。

(三)集中精力守牢底线

守牢公共安全底线。紧盯燃气、消防、危化品、建筑施工、道路交通、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坚决防范各类事故发生。不断增强食品安全“五个能力”,严查重处私屠滥宰、非法添加、制假掺假等违法行为,打造吃得最放心的城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法律明白人”队伍建设,开展民情走访“敲门行动”,及时听民声、知民意、解民忧。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探索“中山义警”机制,提升治安防控水平。

守牢生态环境底线。狠抓扬尘管控、散煤治理、秸秆禁烧,不断改善空气质量。推进非现场监管执法,减少入企检查频次,提高工作效率和执法水平。坚持一企一策,推动中节能、瑞泉固废企业环保绩效创A。按照“科学植绿、破硬栽绿、见缝插绿、应绿尽绿”原则,高标准完成国土绿化1万亩。

守牢耕地保护底线。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监督管理,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项目12.5万亩。加快存量图斑整改,实施动态清零,对新增违法占地行为实行一案四查,常态抓好耕地保护工作,确保耕地面积稳定在115万亩以上。

(四)持之以恒加强政府建设

面对发展的重任、人民的期盼,定州市政府责无旁贷,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谋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努力打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政府。一是加强政治建设,坚决对党忠诚。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决服从市委领导,精心维护班子团结,持续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二是加强法治建设,坚决依法行政。认真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公正规范文明执法,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各方面监督。三是加强作风建设,坚决狠抓落实。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发进取,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特别付出、不知疲倦,用好“四个干”“一争五定”机制,高标准、高效率、高强度推动落实。四是加强廉政建设,坚决筑牢防线。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坚持过紧日子,兜牢“三保”底线,把资金用在发展关键处、民生紧要处。

责任编辑: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