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绿农产品销售专业合作社
打造净菜品牌 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丁绿农产品销售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正在检查韭菜长势情况。
清晨,在位于砖路镇张家庄村的丁绿农产品销售专业合作社净菜加工车间内,工人们已经忙碌起来。一筐筐连夜采收的韭菜搬上流水线,经过清点、去除杂质和黄叶、打捆等一系列工序后,变成“鲜切净菜”,一半发往北京销售,一半则出现在部分超市的货架上。
“我们有丁村、张家庄和北宋村3个基地,总占地1200亩,100多个大棚,做到了全年生产,每天都有新鲜韭菜上市。”说起韭菜产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会永如数家珍。
韭菜一次种植,可多次收割,收益高、见效快。张家庄村的韭菜种植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多年的探索,“丁绿”韭菜形成了独特的栽培方式,实现播种、生产管理、收割和整理分装全程标准化,种植出来的韭菜根粗叶宽、叶色浓绿、营养丰富。
“我们打的是‘绿色’牌,走的是‘绿色’路,生产的是绿色农产品。”张会永表示,为让消费者吃到看得见的放心菜,合作社引入绿谷追溯管理平台,实现数字化管理,全面记录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工作,包括种植、施肥灌溉、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采收等过程,为每一份农产品制作独一无二的溯源档案,做到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过程可控、责任可究。
好品质的蔬菜,离不开强有力的农业技术支撑。来到大棚内,张会永仔细观察着翠绿的韭菜,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过去,韭菜种植沿用‘深开沟、浅播种’的老办法,产量低、收割费劲。如今,在农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合作社采用了‘穴播’的新技术,每穴精准播种,株距均匀,产量提高了,收割效率也更快了!”
截至目前,合作社100多个大棚全部采用了新方法,年产量突破7000吨,营业收入超800万元,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丁绿”品牌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丁绿”韭菜,先后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并获权使用“定州韭菜区域公用品牌”,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北省名优农产品,并于2024年9月入选“河北净菜”商标授权企业。
“我们的净菜产品主要销往北京、石家庄和本地的商超,口碑一直很好。”张会永说,通过标准化加工和冷链配送,丁绿合作社的净菜不仅延长了保鲜期,还减少了流通环节的损耗,提高了经济效益。
只见一捆捆鲜嫩的韭菜被迅速装箱,冰块“叮咚”落入泡沫箱。“普通韭菜卖6毛,而我们合作社的能卖到5块,秘决在于绿色鲜嫩,非常干净,满足现代消费者对高品质食材的需求。”张会永如是说。
“我们的目标是让‘丁绿’成为消费者心中的放心品牌,让更多人品尝到我们种植的优质韭菜。”张会永满怀信心地说。
一个好产业,就是一条致富路。作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丁绿合作社采取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周边农户签订种植协议,提供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有效解决了农户“卖菜难”问题。
“加入合作社,每年保底1000元,打工还能挣时薪10块!”村民安海欣算了一笔账。目前,合作社带动就业2000余人,近1200亩基地辐射衡水、灵寿等6个产区,有温室大棚29个、冷棚18个、高标准集约化育苗温室2个……,形成了完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促进了当地农业向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2023年该合作社所在村获评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砖路镇党委书记武江说:“近年来,我们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丁绿合作社等企业提供了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下一步,我们将邀请市农业农村局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合作社大力发展有机肥替代技术,开发更多深加工产品,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让定州净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傍晚,最后一车韭菜发往北京。从“论斤称”到“论盒卖”,从“土疙瘩”到“净菜明星”,张家庄的特色农产品实现从品质到品牌、从手工到机械的蜕变。通过政策扶持、科技赋能、产业链延伸,“小韭菜”也能成为富民强村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