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营正在为患者翻身。
马世卿正在给患者配药。
李宗英正在整理档案。
耿颖正在指导实习护士怎样操作除颤仪。
李会茹正在电脑前做报表统计工作。
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护士李宗英:希望病人能健康出院
早上7时30分,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护士李宗英整理好护士服和护士帽,拿起环节质控表格,开始一天的例行查房。
“大爷,今天感觉怎么样?要坐起来吗?我帮您。”亲切的问候与细致的护理让病房中最严肃的患者也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5年前,李宗英被调到新成立的血液内科工作。血液内科和其他科室有所不同,每天要面对一群特殊的患者群体,他们承受着放、化疗带来的身心伤害。
而李宗英就像一缕阳光,为病房带来了融融暖意。13岁的诺诺(化名)是科室里人尽皆知、讨人喜欢的孩子,没事的时候喜欢跑到护理站陪值班的护士们坐着聊天。诺诺患急性髓系白血病,处于骨髓抵制期,由于病情的发展,出现反复高热,口腔里长满了溃疡,连续好几天都不能正常进食。李宗英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一有时间就去看望诺诺,关心她,鼓励她。
一天,快下班的时候李宗英照常去诺诺病房看她,诺诺看到李宗英不好意思的说:“阿姨,我想吃那种嫩嫩的鸡蛋羹,可是外面买的都不嫩,一吃就想吐。”
“阿姨今天要下班了,你好好的,我明天给你带嫩鸡蛋羹。”李宗英说。第二天,李宗英早早的来到科室,把刚蒸好的鸡蛋羹一口一口喂给诺诺吃。
血液内科的工作是繁杂的,有时要面对的可能是咿呀学语的白血病患儿,有时要面对的可能是年迈古稀的患病老人,不论面对的是谁,李宗英总是能用真诚、爱心赢得病友的信赖。
全心工作的李宗英谈起儿子小恩,却充满愧疚。有一次李宗英像往常一样,下班后正在审核出院病历。“你是小恩的妈妈吗?你们大人怎么回事,让孩子自己在学校门口等了快一个小时了,也没人管?”电话里的质问,才让李宗英想起今天丈夫临走时的交待:“记得下午接孩子。”当李宗英赶到学校门口时,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远远望着孩子孤单的身影,李宗英心里酸酸的。
疫情防控开始后,李宗英一直坚持在工作岗位。2月9日,接到医院通知,要把她们科室设置成隔离病房。忙碌的工作,让李宗英无暇照顾儿子。没有办法,她只能将孩子送回老家给爷爷奶奶照看。
两个多月没见孩子,孩子想她的时候只能打电话。李宗英说:“我确实对不起孩子,我陪他真的太少,但是,我想以后他会理解的!”
当问起李宗英护士节马上要到了,最想收到的礼物是什么?李宗英笑着说:“希望病人们都健健康康的出院,再不回来。”
市人民医院普儿一科护士长李会茹:用爱守护患儿健康
俗话说:“金眼科,银外科,累死累活小儿科。”1995年,李会茹进入市人民医院儿科工作,一呆就是20多年,但她从没有半句怨言。
“儿科和别的科室不一样,病人是一群‘特殊’的小患者,家属要求高,护理难度也非常大。”李会茹说,这是儿科护士很少调动的原因。
2019年11月,李会茹和同事收治了一例误服药物引发中毒的一周岁患儿。就诊时,患儿已经出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心律不齐等情况。看着奄奄一息的孩子,李会茹又着急又心疼,马上跟随其他医生护士一起,上呼吸机、除颤仪等进行抢救。
“这是我们第一例通过除颤仪抢救过来的患儿,看着他的精神状态逐渐转好,生命体征平稳,我和患儿家属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地。”李会茹说。
今年2月23日,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持续深入,李会茹被调入隔离区工作。“积极应战!”李会茹的眼睛里透着一股坚毅,“这里收治的病人都是疫情期间发热患者,需要采取单间隔离,我们不仅要负责患者的专业护理、基础护理,还要负责患者生活护理。”
从早上开始,李会茹与往常一样交接班、看病历、查监控……
那段时间,她经常工作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到医院。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强度的运转,也给她带来了高压力。
一次,刚脱下隔离服洗完澡的李会茹就接到电话,一名因发热刚被隔离的1岁孩子扎头皮针时找不到血管,家长的情绪十分激动。
李会茹马上再次穿上隔离服跑进隔离病房。“本来扎头皮针技术难度高,又由于穿着隔离服、手套,护理操作的难度加倍,有时因为不能做到‘一针见血’,家长心疼孩子,自然会情绪激动。”李会茹说。
面对激动地家长,李会茹在安慰家长的同时,顺利为孩子扎上了针。平时除非有特殊情况,李会茹都会和护士们一起给孩子们扎头皮针,遇到疑难问题,都是她亲自上阵。
“作为儿科护士,我愿一生用爱守护这些娇嫩的花蕾,用微笑温暖孩子们的心田,让孩子远离疾病恐惧,处处感受家的温暖!”李会茹说。
省七院心内科护士马世卿:让每一名病人看到希望
马世卿是省七院心内科一名男护士。给病人发药、打点滴、量体温、换床单,马世卿每天都在护理病人中度过。
与所有90后年轻人一样,马世卿活泼开朗,爱说爱笑。心内科大部分患者是中老年人,对自己分管的床位,他每隔半小时都要去查房。
尽管护理工作繁琐辛苦,但对患者的细致照顾不会减少。护理中,马世卿尽量多和患者说说话,给他们打气。
“大爷,您吃饭吗?”“昨晚睡得好吗?”“大妈,今天您感觉好一些了吗?”每次到病房,马世卿都会笑着询问病人的情况。
下班前,他会再次到病房看看病人,问问他们有什么需要、有什么不适。一句句简单的问候拉近了护士与病人之间的距离、一句句真诚的话语,使病人体会到了医患之间的和谐和亲切。
由于嘴甜腿勤,日常护理工作也非常到位,老人们都特别喜欢他,平时都叫他“小马”。“我一有事就喊小马护士,不管他多忙,态度一直都很好。小马护士从来不嫌麻烦,就像家人一样。”患者家属说。
“病人身体不舒服,更加需要精神上的抚慰。”马世卿说,“每天上班后,一秒钟也不敢懈怠。但不管多累,我都会把我的工作做好。”
作为科里为数不多的男护士,每次科里有急难危重任务的时候,马世卿总是冲在最前面。有一次,马世卿劳累了一天刚回到家中,电话突然响起,科里收了三个危重病人,护理人手不够。马世卿二话不说,立即赶往医院投入紧张的抢救。“我是男子汉,应该有担当和责任。”马世卿说。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开始后,当听说医院要筹建发热隔离病区时,马世卿第一个报了名。“我第一个去啊,谁都不许和我争!”他这样喊。
而当时,马世卿的父亲因脑梗死正在住院。“作为科里的男护士,在急、危、重活儿面前要有绝对的担当。”马世卿坚定地说,“我希望能用我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的患者恢复健康,让每一名患者都能看到希望。”
省七院呼吸科护士耿颖:我为自己是一名白衣天使而自豪
微微的烛火,美丽的白大褂,圣洁的燕帽,高举的右手,口中的南丁格尔誓言,这是每个护士记忆中永远都抹不去的画面,对于耿颖来说,也是一样。
今年37岁的耿颖,从2006年进入省七院,至今已有14年了。“我小时候经常生病,当时就觉得他们穿着一身白大褂特别神气,后来长大了,觉得他们治病救人,特别伟大,所以大学我就选择了护理专业。”耿颖笑着说。
面对患者,耿颖一直保持初心。在学生时代她就牢牢记住了一句话“三分的治疗,七分的护理”。走入临床工作后,她对这句话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护士的工作并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更重要的是严谨的作风和专业的技能。
“在我们科老人较多,而且很多患者都是以呼吸疾病为主的多脏器衰竭,所以这都需要我们格外留心,悉心护理。”耿颖说。
去年,一位80多岁的肺癌晚期的老大爷住进了医院,虽然有家属陪护,但耿颖仍然不放心,对他格外留心。“老人当时已经很严重了,有一次差点儿没缓过来,家属已经准备好了后事,后来抢救过来了,平时仍要格外注意。”耿颖每隔1个小时都要去巡视一趟,每2小时为他翻身,按需吸痰,并教给老大爷的家属各种护理知识。
“因为他家住医院附近,后来老人去世了,他老伴儿偶尔看见我,还经常和我打招呼。”耿颖说,虽然区区一件小事,患者及家属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让她心里暖暖的,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
呼吸科,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今年格外受“重视”,耿颖作为呼吸科护士,她第一时间写下了前往抗疫一线的请战书,她认为这是身为一名呼吸科护士的责任与义务。
“虽然遗憾没去成武汉,但是我应医院护理部派遣,到了市人民医院隔离病区支援,也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耿颖说,“我觉得我们的护理工作是崇高和无私的,不仅是平时大家的健康守护者,更是没有硝烟战场上的战士。当患者需要我们的时候,大家会义无反顾冲在第一线,我也为自己是一名‘白衣天使’而自豪!”
省七院急诊科护士高力营:为患者托起生命的彩虹
平时走路用小跑,中午吃饭10分钟,一忙起来10小时没空喝一口水……对于急诊护士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抢救患者就是与死神争分夺秒。“如果说医院是一场生死较量的战场,那么这个战场最激烈的前沿一定就是急诊科了。”急诊科护士高力营这样理解急诊科。
2011年,大学毕业后,高力营被分配到省七院急诊科做护士,这一干就是9年。急诊科是一个变幻无常的地方,高力营用“上一秒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来形容。
“在急诊科工作就是突发事件多。”高力营说,“医院的危急重症患者都在这儿,一位病人,经过抢救,当时可能度过危险期了,但有的时候就会病情突变,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更要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并采取有效治疗及护理。”
护理工作是整个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良好的护理,能大幅度提高病人治愈的成功率和减少二次伤害的可能性。高力营把病人当亲人,处处为病人着想,她总是以饱满的热情、暖人的话语、悉心的护理,为患者送去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急诊科有两位70多岁的夫妻俩,两人均患有脑梗,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两人的儿子已去世,身边无人照料。为了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高力营就变成了患者的“亲人”,除了定时护理外,她还照顾起两人的生活起居,买饭、换尿不湿、换洗衣服等。
“其实不仅是我,我们科的所有护士都是这么做的。”高力营说,“虽然工作很辛苦,但看到患者慢慢康复,心里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让急诊科工作格外忙碌,工作量大大增加。2月9日,省七院成立发热病区,高力营第一时间报了名。2月15日,她到市人民医院隔离病区工作,担任护理组长。
每天,高力营需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观察病人生命体征、了解患者思想动态、书写护理记录,还要为患者提供生活帮助,以及处理生活、医疗垃圾等。
往往一个班次下来衣服不知要被汗水浸湿又干透多少遍,摘下口罩,满脸勒痕迟迟不消,即使这样她对工作的热情依然高涨。
“没有什么害怕的,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我们就会义无反顾。”当记者问高力营是否会害怕时,她这样坚定地回答。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