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定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定州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2020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定州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定州建设京津冀开放型现代化节点城市的关键五年。中国共产党定州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深入分析定州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就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建设京津冀开放型现代化节点城市新征程
1.“十三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定州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对定州提出的“三个当好”要求,扎实实施“12339”战略,奋发图强、苦干实干,建设京津冀开放型现代化节点城市取得重大进展,定州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正在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一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克服经济下行压力的严峻挑战,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13市中始终名列前茅,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达到333亿元、24.4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7.2%和11.1%。二是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的23.6:41.5:34.9调整为2019年的21:38.1:40.9,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三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初步完成城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市区远景规划达到326平方公里;新城加快建设、古城保护恢复、旧城改造提升,成功获评省级卫生城市、洁净城市、园林城市。四是生态环境持续优化,PM2.5平均浓度从2016年初的105μg/m3降至当前的54μg/m3;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开展蓝天、碧水、净土行动,在全省率先建成大气环境网格化立体监控系统,实施最严的“禁煤、治企、抑尘、控车”措施,大气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19年大气和水污染治理被省评为“优秀”等次。五是深化改革亮点纷呈,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电视问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50个国家级试点和27个省级试点工作成果丰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六是民生福祉明显改善,全市4442户、1130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2018、2019连续两年脱贫攻坚省考取得“好”的等次;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6622人,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动态归零;完成25万户“双代”任务,实现了市域冬季清洁取暖全覆盖;教育医疗改革取得长足进步,荣获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市和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市称号。“十三五”规划任务目标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
2.“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全国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从河北看,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为全省带来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和战略支撑,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加速向纵深推进,将有更多的京津科技成果、产业项目和公共服务向河北转移和延伸,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从我市看,定州作为省直管市,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和冬奥会三大机遇叠加,省委给我们提出了“当好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的样板,当好深化改革‘试验田’,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目标,给定州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建设京津冀开放型现代化节点城市的功能定位,赋予了定州在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区域分工,定州站在了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定州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的新趋势新任务,在全国全省的大格局、大目标、大战略中找准定位和谋划发展,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3.2035年远景目标。展望2035年,定州要与伟大祖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京津冀开放型现代化节点城市,成为全省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的样板、深化改革“试验田”、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定州、平安定州;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工业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强市、交通强市,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建成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定州;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二、牢牢把握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奋力谱写“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服务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产业强市、科技兴企、发展惠民,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京津冀开放型现代化节点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着力打造产业之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实现赶超发展、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今后5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融入京津更加主动有为。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搭建好开发区和城市两大平台,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取得重大突破。积极融入京津冀大交通网络,陆港、空港、海港畅通便捷,“京津冀一小时都市圈”地位更加凸显。充分发挥毗邻雄安新区的独特优势,借力借势实现融合发展。
——对外开放更加深入广阔。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产业平台招大引强主阵地作用,制定扩大开放激励政策,建设一批重点开放项目,构筑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发出扩大对外开放的“时代强音”。营商环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打造“投资定州、事事无忧”环境品牌。
——现代化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公共服务四个“一体化”,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
——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广,垃圾分类成为全市人民自觉行动,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碳排放稳中有降,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美丽定州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健康定州建设全面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教育、社保、住房、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三、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形成多元发展、多点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6.主动服从服务“三件大事”。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核心,深度对接北京、天津、雄安科技创新资源,大力实施“京津研发、雄安研发、定州智造”产业计划,实现产业协同发展、错位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特别是京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利用毗邻雄安新区优势,打造雄安新区研发成果的中试、转化、转移基地。抢抓冬奥会机遇,大力普及冰雪运动,借势发展奥运经济、冰雪产业;依托定州体品产业优势,精准推进体育用品与冬奥会、全民健身活动紧密衔接,推动产业跃上中高端。
7.持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体育健身用品、资源循环利用等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不断巩固壮大实体经济。实施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完善质量基础设施,推动标准、质量、品牌、信誉联动建设。
8.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打造未来科技城、航空产业园、纳米科技园、应急产业园、能源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规上工业中的比重。
9.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支持康养、文旅、体育、物流、商贸等服务业发展,活跃城市经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高端化建设,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0.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依托“云上定州”平台,有序推进城市公共数据对外开放。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的数字化生态体系。支持长安、伊利、首农等企业建设数字化供应链,推动订单、产能、渠道等信息共享。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以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为重点,不断深化市乡村三级综合服务体系,推动“互联网+党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品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创新定州建设取得新突破
11.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产业创新为核心,实施科技强市行动,持续深化厅市会商制度,加快建设创新型示范市。对接京津创新源头,发挥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用,共建一批重点科技园区。融入京津冀一体化技术市场,吸引京津等地科技成果、先进技术落户定州。瞄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纳米材料等前沿领域,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1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产业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税收优惠,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造一批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培育一批“独角兽”“瞪羚”和“隐形冠军”企业。
13.大力引培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健全人才引进的激励办法,建设一批专家工作站、人才公寓,千方百计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发挥协会、商会等在科技创新中的服务作用,激发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支持军民两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创新成果双向转化应用。
五、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在融入国内市场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加快自身发展
1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布局新基建,推进5G网络市域覆盖,加快建设大数据产业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项目。加快337国道绕城改线、107国道绕城改线、515国道绕城拓宽等重大交通项目,形成城市大外环;推动京港澳高速、曲港高速、石津高速、京昆高速互联互通,构建城市高速环线。谋划实施定沧高铁、通用机场、内陆港物流基地、易官省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发展智慧物流和通用航空,构建“北上南下、东出西联”的综合交通枢纽。推进建设坚强智能安全电网,加快生物质天然气示范基地、氢能源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构建综合能源体系。
15.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坚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龙头不动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动态完善在建、新开、储备“三个清单”,健全推进和保障机制,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的梯次滚动发展格局。
16.促进消费升级。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打造万达、国贸、愉景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和特色街区,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实施定州知名品牌培育宣介行动和放心消费工程。依托市乡村三级综合服务体系,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加快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
六、坚持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17.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家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供销社改革、城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农村(社区)“两委”班子及成员量化考核动态管理改革等,探索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定州经验”。推进经济领域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塑造重商、亲商、爱商、护商、富商的政务文化,提供服务企业“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一流营商环境。
18.实施开放兴市战略。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深化跨区域协同发展,开拓对外合作新渠道,发展“飞地经济”。树立大开放理念和“定州之外都是外”的思想,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坚持以商招商、关联招商、精准招商,力求在重大项目引进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瞄准行业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鼓励入驻我市的大型企业以品牌资源优势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促进产业迈向新高端。
19.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系统排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实施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税费、融资等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完善领导包联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充分发挥工商联作用,教育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20.推动开发区提档升级。深入实施“四个一批”专项行动,推动工业企业进园入区,建设一批“花园式”工厂。按照“十通一平”标准,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筑巢引凤”工程,提升开发区能级和水平。坚持“一区多园”模式,做大做强核心区,做优做特中国北方(定州)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双天工业园、正阳工业园和金属制品工业园,深入实施产业链招商、集群式招商,加快推进“一城”(未来科技城)、“六园”(通用航空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纳米科技产业园、全联科技产业园、食品产业园、图书文化创意产业园)、“五基地”(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氢能源产业基地、内陆港物流基地、中投制造业基地、新能源车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持续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人事薪酬制度等改革,提升市场化开发运营水平。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开发区产业水平、投资强度、亩均效益。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方向,着力提升开发区实力、质量和效益,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1.保障粮食安全。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继续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保障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和肉菜蛋奶果等农副产品供给安全。
22.构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构建起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节水农业和品牌农业,建设全域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强化标准控制和质量安全监管。以中农批等项目为支撑,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深化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培育主导产业、骨干企业,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23.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坚持集聚提升一批、城郊融合一批、特色保护一批,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持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水、电、路、气、讯和物流等基础设施。深化农村危房改造,提升农房建设质量。依法依规推进“空心村”治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大提升、大变样。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八、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4.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大气联防联控联治,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力争空气质量全省排名稳步前移;严格落实“河长制”,抓好唐河、沙河、孟良河等河道综合治理,持续巩固提升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和黑臭水体消除成果;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好引江水进村入户工程;加强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基本消除垃圾污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25.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行动。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新型节能产品和节能减排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九、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
26.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全面落实城乡国土空间规划,推动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有机衔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
27.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规划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加快宜业宜居宜游宜乐的现代化城区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精心搞好城市设计,打造“城市客厅”和优美天际线。实施“揽河入城”工程,加快建设唐河生态景观带,打造水城相融、蓝绿交织的靓丽风景线。深入开展国家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双拥模范城、历史文化名城等创建活动,塑造现代文明与历史文脉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大老旧小区、老旧管网改造和城市社区建设力度。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金融、会展、文化创意等产业,全力打造富有实力、极具活力、彰显魅力的品质定州、品味定州、品牌定州。
28.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围绕新城加快建设、古城恢复保护、旧城改造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五馆一中心”,增强聚集发展能力。坚持镇园一体、产镇融合,加快清风店镇、李亲顾镇、东亭镇、高蓬镇、明月店镇、叮咛店镇、开元镇等7个重点镇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统筹职住平衡、基础配套、公共服务,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9.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健全统一的规划、建设、管护机制,构建城乡快捷高效的交通网、市政网、信息网、服务网。将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组织建设与市场经济最佳结合,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
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30.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扎实做好“六进”和学校“三进”工作,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结合定州本土优质历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增强网络空间治理能力。
31.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塑造定州精神。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弘扬婚事简办、厚养薄葬、公勺公筷、文明祭祀等新风正气。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3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文艺作品、文化产品质量提升工程,鼓励创作更多具有定州文化底蕴、反映定州风貌、展示定州形象的精品力作。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建强用好市融媒体中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开展全民健身行动,把体品产业与重大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33.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强定州历史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弘扬定州秧歌、子位吹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定瓷、缂丝等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积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将文化“软实力”变为文化“硬实力”。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培育工业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建设旅游休闲城市,打造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
十一、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和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34.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妇女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高标准建设“双创”示范基地。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就业援助和托底安置。
35.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学前教育投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质量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发展高等教育,办好老年教育、特殊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区域教育中心。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积极发展素质教育。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36.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入实施健康定州行动,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四医联动”改革成果。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防协同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支持市人民医院、省七院争创“三甲”,提升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综合实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培养全科医生和村医队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37.健全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政策,健全完善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育幼机构,实现有条件的社区居家养老、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全覆盖和全天候开放。加强医养康养综合体建设,推动养老事业和康养产业协同发展。
十二、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平安定州建设达到新水平
38.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严格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做好重大活动安保工作,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重大决策、重大活动、重大项目、重要事项等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坚持“事要解决”、依法治访,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完善落实领导干部包联、接访下访和督导考核制度,确保“北京不去、河北不聚、网上不炒”。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巩固提升“六个全覆盖”“三个常态化”水平。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完善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坚持“一案三查”,深挖彻查“保护伞”“关系网”。
39.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坚持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健全农村、社区组织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完善群众参与的制度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巩固扩大乡镇(街道)机构改革和城乡综合执法改革成果,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健全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40.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化解机制。加强“雪亮工程”建设,打造平安定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安全生产常态化管理,持续开展危化、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十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切实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4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纪委监委监督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全面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提高党员发展质量,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高标准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常态化开展政治性警示教育,加强政治巡察,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42.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监督作用,提高人大履职能力,增强人大整体功效。加强人民政协建设,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深化宗教治理,深入开展“双创四进”,坚持“三项制度”。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残联、工商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建设,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局面。
43.加快建设法治定州。深入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增强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宪法教育,完善监督实施制度。落实司法责任制,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加快法治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尊重法治、信仰法治、坚守法治的良好风气。
44.健全狠抓落实工作机制。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按照本《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科学编制定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在认真测算基础上提出相应量化目标,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深入实施“四级联动”抓落实工作机制,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党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拼搏竞进、埋头苦干,加快建设京津冀开放型现代化节点城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定州力量!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建设京津冀开放型现代化节点城市新征程
1.“十三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定州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对定州提出的“三个当好”要求,扎实实施“12339”战略,奋发图强、苦干实干,建设京津冀开放型现代化节点城市取得重大进展,定州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正在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一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克服经济下行压力的严峻挑战,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13市中始终名列前茅,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达到333亿元、24.4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7.2%和11.1%。二是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的23.6:41.5:34.9调整为2019年的21:38.1:40.9,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三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初步完成城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市区远景规划达到326平方公里;新城加快建设、古城保护恢复、旧城改造提升,成功获评省级卫生城市、洁净城市、园林城市。四是生态环境持续优化,PM2.5平均浓度从2016年初的105μg/m3降至当前的54μg/m3;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开展蓝天、碧水、净土行动,在全省率先建成大气环境网格化立体监控系统,实施最严的“禁煤、治企、抑尘、控车”措施,大气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19年大气和水污染治理被省评为“优秀”等次。五是深化改革亮点纷呈,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电视问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50个国家级试点和27个省级试点工作成果丰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六是民生福祉明显改善,全市4442户、1130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2018、2019连续两年脱贫攻坚省考取得“好”的等次;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6622人,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动态归零;完成25万户“双代”任务,实现了市域冬季清洁取暖全覆盖;教育医疗改革取得长足进步,荣获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市和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市称号。“十三五”规划任务目标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
2.“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全国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从河北看,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为全省带来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和战略支撑,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加速向纵深推进,将有更多的京津科技成果、产业项目和公共服务向河北转移和延伸,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从我市看,定州作为省直管市,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和冬奥会三大机遇叠加,省委给我们提出了“当好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的样板,当好深化改革‘试验田’,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目标,给定州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建设京津冀开放型现代化节点城市的功能定位,赋予了定州在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区域分工,定州站在了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定州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的新趋势新任务,在全国全省的大格局、大目标、大战略中找准定位和谋划发展,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3.2035年远景目标。展望2035年,定州要与伟大祖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京津冀开放型现代化节点城市,成为全省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的样板、深化改革“试验田”、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定州、平安定州;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工业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强市、交通强市,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建成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定州;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二、牢牢把握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奋力谱写“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服务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产业强市、科技兴企、发展惠民,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京津冀开放型现代化节点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着力打造产业之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实现赶超发展、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今后5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融入京津更加主动有为。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搭建好开发区和城市两大平台,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取得重大突破。积极融入京津冀大交通网络,陆港、空港、海港畅通便捷,“京津冀一小时都市圈”地位更加凸显。充分发挥毗邻雄安新区的独特优势,借力借势实现融合发展。
——对外开放更加深入广阔。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产业平台招大引强主阵地作用,制定扩大开放激励政策,建设一批重点开放项目,构筑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发出扩大对外开放的“时代强音”。营商环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打造“投资定州、事事无忧”环境品牌。
——现代化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公共服务四个“一体化”,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
——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广,垃圾分类成为全市人民自觉行动,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碳排放稳中有降,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美丽定州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健康定州建设全面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教育、社保、住房、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三、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形成多元发展、多点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6.主动服从服务“三件大事”。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核心,深度对接北京、天津、雄安科技创新资源,大力实施“京津研发、雄安研发、定州智造”产业计划,实现产业协同发展、错位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特别是京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利用毗邻雄安新区优势,打造雄安新区研发成果的中试、转化、转移基地。抢抓冬奥会机遇,大力普及冰雪运动,借势发展奥运经济、冰雪产业;依托定州体品产业优势,精准推进体育用品与冬奥会、全民健身活动紧密衔接,推动产业跃上中高端。
7.持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体育健身用品、资源循环利用等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不断巩固壮大实体经济。实施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完善质量基础设施,推动标准、质量、品牌、信誉联动建设。
8.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打造未来科技城、航空产业园、纳米科技园、应急产业园、能源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规上工业中的比重。
9.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支持康养、文旅、体育、物流、商贸等服务业发展,活跃城市经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高端化建设,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0.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依托“云上定州”平台,有序推进城市公共数据对外开放。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的数字化生态体系。支持长安、伊利、首农等企业建设数字化供应链,推动订单、产能、渠道等信息共享。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以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为重点,不断深化市乡村三级综合服务体系,推动“互联网+党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品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创新定州建设取得新突破
11.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产业创新为核心,实施科技强市行动,持续深化厅市会商制度,加快建设创新型示范市。对接京津创新源头,发挥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用,共建一批重点科技园区。融入京津冀一体化技术市场,吸引京津等地科技成果、先进技术落户定州。瞄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纳米材料等前沿领域,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1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产业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税收优惠,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造一批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培育一批“独角兽”“瞪羚”和“隐形冠军”企业。
13.大力引培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健全人才引进的激励办法,建设一批专家工作站、人才公寓,千方百计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发挥协会、商会等在科技创新中的服务作用,激发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支持军民两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创新成果双向转化应用。
五、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在融入国内市场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加快自身发展
1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布局新基建,推进5G网络市域覆盖,加快建设大数据产业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项目。加快337国道绕城改线、107国道绕城改线、515国道绕城拓宽等重大交通项目,形成城市大外环;推动京港澳高速、曲港高速、石津高速、京昆高速互联互通,构建城市高速环线。谋划实施定沧高铁、通用机场、内陆港物流基地、易官省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发展智慧物流和通用航空,构建“北上南下、东出西联”的综合交通枢纽。推进建设坚强智能安全电网,加快生物质天然气示范基地、氢能源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构建综合能源体系。
15.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坚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龙头不动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动态完善在建、新开、储备“三个清单”,健全推进和保障机制,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的梯次滚动发展格局。
16.促进消费升级。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打造万达、国贸、愉景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和特色街区,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实施定州知名品牌培育宣介行动和放心消费工程。依托市乡村三级综合服务体系,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加快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
六、坚持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17.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家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供销社改革、城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农村(社区)“两委”班子及成员量化考核动态管理改革等,探索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定州经验”。推进经济领域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塑造重商、亲商、爱商、护商、富商的政务文化,提供服务企业“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一流营商环境。
18.实施开放兴市战略。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深化跨区域协同发展,开拓对外合作新渠道,发展“飞地经济”。树立大开放理念和“定州之外都是外”的思想,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坚持以商招商、关联招商、精准招商,力求在重大项目引进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瞄准行业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鼓励入驻我市的大型企业以品牌资源优势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促进产业迈向新高端。
19.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系统排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实施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税费、融资等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完善领导包联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充分发挥工商联作用,教育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20.推动开发区提档升级。深入实施“四个一批”专项行动,推动工业企业进园入区,建设一批“花园式”工厂。按照“十通一平”标准,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筑巢引凤”工程,提升开发区能级和水平。坚持“一区多园”模式,做大做强核心区,做优做特中国北方(定州)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双天工业园、正阳工业园和金属制品工业园,深入实施产业链招商、集群式招商,加快推进“一城”(未来科技城)、“六园”(通用航空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纳米科技产业园、全联科技产业园、食品产业园、图书文化创意产业园)、“五基地”(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氢能源产业基地、内陆港物流基地、中投制造业基地、新能源车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持续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人事薪酬制度等改革,提升市场化开发运营水平。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开发区产业水平、投资强度、亩均效益。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方向,着力提升开发区实力、质量和效益,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1.保障粮食安全。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继续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保障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和肉菜蛋奶果等农副产品供给安全。
22.构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构建起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节水农业和品牌农业,建设全域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强化标准控制和质量安全监管。以中农批等项目为支撑,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深化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培育主导产业、骨干企业,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23.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坚持集聚提升一批、城郊融合一批、特色保护一批,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持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水、电、路、气、讯和物流等基础设施。深化农村危房改造,提升农房建设质量。依法依规推进“空心村”治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大提升、大变样。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八、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4.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大气联防联控联治,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力争空气质量全省排名稳步前移;严格落实“河长制”,抓好唐河、沙河、孟良河等河道综合治理,持续巩固提升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和黑臭水体消除成果;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好引江水进村入户工程;加强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基本消除垃圾污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25.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行动。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新型节能产品和节能减排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九、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
26.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全面落实城乡国土空间规划,推动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有机衔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
27.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规划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加快宜业宜居宜游宜乐的现代化城区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精心搞好城市设计,打造“城市客厅”和优美天际线。实施“揽河入城”工程,加快建设唐河生态景观带,打造水城相融、蓝绿交织的靓丽风景线。深入开展国家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双拥模范城、历史文化名城等创建活动,塑造现代文明与历史文脉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大老旧小区、老旧管网改造和城市社区建设力度。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金融、会展、文化创意等产业,全力打造富有实力、极具活力、彰显魅力的品质定州、品味定州、品牌定州。
28.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围绕新城加快建设、古城恢复保护、旧城改造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五馆一中心”,增强聚集发展能力。坚持镇园一体、产镇融合,加快清风店镇、李亲顾镇、东亭镇、高蓬镇、明月店镇、叮咛店镇、开元镇等7个重点镇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统筹职住平衡、基础配套、公共服务,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9.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健全统一的规划、建设、管护机制,构建城乡快捷高效的交通网、市政网、信息网、服务网。将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组织建设与市场经济最佳结合,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
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30.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扎实做好“六进”和学校“三进”工作,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结合定州本土优质历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增强网络空间治理能力。
31.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塑造定州精神。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弘扬婚事简办、厚养薄葬、公勺公筷、文明祭祀等新风正气。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3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文艺作品、文化产品质量提升工程,鼓励创作更多具有定州文化底蕴、反映定州风貌、展示定州形象的精品力作。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建强用好市融媒体中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开展全民健身行动,把体品产业与重大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33.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强定州历史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弘扬定州秧歌、子位吹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定瓷、缂丝等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积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将文化“软实力”变为文化“硬实力”。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培育工业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建设旅游休闲城市,打造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
十一、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和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34.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妇女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高标准建设“双创”示范基地。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就业援助和托底安置。
35.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学前教育投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质量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发展高等教育,办好老年教育、特殊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区域教育中心。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积极发展素质教育。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36.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入实施健康定州行动,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四医联动”改革成果。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防协同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支持市人民医院、省七院争创“三甲”,提升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综合实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培养全科医生和村医队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37.健全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政策,健全完善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育幼机构,实现有条件的社区居家养老、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全覆盖和全天候开放。加强医养康养综合体建设,推动养老事业和康养产业协同发展。
十二、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平安定州建设达到新水平
38.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严格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做好重大活动安保工作,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重大决策、重大活动、重大项目、重要事项等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坚持“事要解决”、依法治访,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完善落实领导干部包联、接访下访和督导考核制度,确保“北京不去、河北不聚、网上不炒”。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巩固提升“六个全覆盖”“三个常态化”水平。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完善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坚持“一案三查”,深挖彻查“保护伞”“关系网”。
39.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坚持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健全农村、社区组织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完善群众参与的制度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巩固扩大乡镇(街道)机构改革和城乡综合执法改革成果,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健全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40.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化解机制。加强“雪亮工程”建设,打造平安定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安全生产常态化管理,持续开展危化、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十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切实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4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纪委监委监督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全面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提高党员发展质量,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高标准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常态化开展政治性警示教育,加强政治巡察,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42.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监督作用,提高人大履职能力,增强人大整体功效。加强人民政协建设,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深化宗教治理,深入开展“双创四进”,坚持“三项制度”。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残联、工商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建设,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局面。
43.加快建设法治定州。深入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增强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宪法教育,完善监督实施制度。落实司法责任制,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加快法治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尊重法治、信仰法治、坚守法治的良好风气。
44.健全狠抓落实工作机制。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按照本《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科学编制定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在认真测算基础上提出相应量化目标,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深入实施“四级联动”抓落实工作机制,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党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拼搏竞进、埋头苦干,加快建设京津冀开放型现代化节点城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定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