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日报讯(记者李丹丹)今年以来,我市全力推进国家级县级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设工作,坚持分类施策、全民参与,推进垃圾分类“源头减量”、生活垃圾收运网络升级、设施智能化改造及多功能垃圾分类转运站建设,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提质增效。到2025年年底,系统构建以推进“两网融合”工作为切入点的可回收物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为探索建立符合京津冀地区县级市特点的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提供“定州经验”。
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机制
完善市、乡镇(街道)、社区(村)治理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协调推进机制。完善垃圾分类治理责任制度,引导环卫、物业等有关企业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督促垃圾分类责任人依法履责。完善志愿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公共机构、社工组织、居(村)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小手拉大手”作用,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培训及志愿服务,激发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激励机制,科学运用奖惩措施,提高垃圾分类治理成效。
夯实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基础。将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网格长、网格员、网格指导员等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作用。全面推行“一员多岗”,积极整合环卫工人、物业人员、志愿者和“五老”等力量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落实“网格吹哨、部门报到”问题闭环解决机制,完善灵敏感知、即时派遣、联动解决的工作方式。
构建可回收物“两网融合”闭环管理体系。加快规划建设兼具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与再生资源回收功能的交投点,建设集生活垃圾分类转运、可回收物分拣等功能于一体的垃圾分类转运站,拓宽分类处理渠道,充分利用“可回收物两网融合管理平台”,将建成区废品收购站、基层服务网点以及全市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实现从源头到末端一网通管,打造可回收物“交投、中转、分拣”全链闭环管理体系,提升管理及资源化利用水平。
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
构建“源头减量”可持续发展新生态。加强塑料源头减量,加快完善涵盖生产、流通、消费、执法等领域源头减量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推行产品绿色设计。推动餐饮业绿色发展,发挥餐饮协会作用,向餐饮服务业发布“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光盘行动”倡议。在旅游饭店星级管理中,强化“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要求。推广可循环快递包装产品应用。持续打击商品过度包装违法违规行为。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单位,推进国有企业“绿色办公”,加强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建立园林垃圾循环利用体系,配置园林垃圾粉碎清运车,对园林修剪产生的枝条、落叶集中清运,粉碎后清运至农村合作社的堆肥还田点位,进行堆肥利用。
打造“智慧便民”规范垃圾分类投放点。优化分类方式,完善分类目录,谋划实施定州市垃圾分类设施提升项目,新增一批垃圾分类、可回收物智能设施设备,升级改造一批垃圾投放点位,施划提升一批垃圾收运车专用停车位,加强车站、广场、公园、文体中心等公共场所和商超等经营区域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收集设施,持续提高前端分类投放水平。
健全“动态监管”垃圾分类收运网络。依托生活垃圾分类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垃圾分类全链条数据的实时采集、动态分析与价值挖掘,为分类政策优化、资源调配与执法策略调整提供量化决策依据。建立密闭、高效的垃圾分类运输系统,规范分类运输管理。加快垃圾分类设施规划建设,重点推进2座生活垃圾分类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加强企业与垃圾清运单位之间的有序衔接,健全餐厨垃圾收运联单制度,严防“先分后混、混收混运”。推行定期集中收集有害垃圾,规范有害垃圾暂存设施建设。
丰富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形式
树立“文创绿动”示范典型标杆。依托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厂区及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治理项目场地,打造集教育、实践与展示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宣教基地。组织垃圾分类研学活动,常态化开展宣教工作并进行成果展示。以“晏阳初绿韵分类乐园”为主题,将晏阳初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运营与垃圾分类环保实践紧密结合,实现文化传承与环保理念的有机融合。通过提升改造垃圾分类设施,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和居民投放引导等,建设10个可推广、可复制的垃圾分类高标准示范小区。
打造“六维联动”精准宣教体系。发挥党建工作平台作用,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志愿宣传活动。构建多媒体宣传矩阵,开辟垃圾分类专栏,加强公交站台、户外广告栏垃圾分类宣传。打造一支优质且稳定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高质量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展示、活动汇演、教育培训及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各行业系统内垃圾分类宣教。做好各类环保主题节日科普宣传。每年举办垃圾分类演讲比赛。学校层面全面推行“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家校共育机制,每学期确保至少开设2节专题活动课程。充分动员“五老”力量,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