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全自动焊接流水线上,2分钟就能焊出一片铁路护栏网;扫码产品专属“身份证”,可以追溯丝网生产全流程;行业首款AI大模型,既是随问随答的“智能顾问”,又是企业出海的“数字桥梁”……
在“中国丝网之都”安平,这样的智能场景正在成为产业新常态。
作为我省首个千亿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安平丝网产业正通过智能制造、数字化管理、AI赋能等手段,加速从“织造”向“智造”转变,持续拓展产业发展新场景、新空间,构建起产业发展新生态。
7月15日,安平县网都科技共享智造工厂内,工作人员正在调试铁路护栏网全自动焊接流水线。河北日报记者李佳泽摄
智能装备迭代
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激光精准划过,机械臂麻利地将镀锌方管裁为45度斜角切口。随即,待命机械臂默契配合,将管材组对焊接成矩形网框。紧接着,另一组机械臂取来预制的网片与网框精准对位……焊花飞溅间,一片铁路护栏网顺利下线。
7月7日,安平县网都科技共享智造工厂内,全国首条铁路护栏网全自动焊接流水线正进行最后的调试。
2分钟焊出一片铁路护栏网,24小时不间断生产;仅需配备4名巡检人员,就可媲美28名熟练工人的生产水平……这条自动化生产线展现出惊人的生产效率。
“这条生产线正式投用后,安平丝网产业集群将迈入智能化发展新阶段。”河北省丝网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崔伟介绍,通过与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河北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研发团队攻克了激光下料、自动焊接等关键技术,开发出这套全自动机器人装备系统。
该生产线不仅解决了传统手工焊接效率低、质量不稳定的痛点,待技术成熟后,其模块化设计还能快速适配到更多高端产品制造领域,推动产业整体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作为全球最大的丝网生产基地,安平共有丝网工贸企业1.6万余家,其编织类丝网产销量、出口量均占全国80%以上,成为我省首个千亿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然而,行业领跑的安平丝网产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偏低、装备水平落后等问题。
如今,通过设备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安平丝网正在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
“2020年以来,安平丝网行业迎来设备升级潮,超过50%的企业都进行了自动化改造。”河北省丝网产业协会会长梁畔逢表示,从传统机械织机换代到智能化生产线,企业投入力度前所未有。这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加快了产品创新和质量升级。
对此,编网人丝网科技(安平)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瑞深有感触。他说,企业装备迭代升级的速度远超预期,从最初3个伺服电机的半自动设备,到5个伺服电机的数控设备,他们仅用了两年时间。
“过去的金属丝网织机,全靠工人手动调节配重块来调控金属丝张力,几个工人围着一台机器转,稍有不慎就会织出次品。”马瑞说,如今数控设备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不仅将不锈钢网目数从400目提升至1000目,还实现了铜网、镍网等特种金属网的精密织造,产品精度和品质显著提升。
在编网人公司实验室内,新一代智能织网设备正在研发。马瑞介绍,他们研发的新设备聚焦突破稀有金属高目数织造技术,同时还将机械臂和智能算法深度整合到系统中,以智能装备迭代激活产业升级动能。
智能制造的齿轮开始转动,整个产业的价值链不断跃升。
在安平鑫河金属丝网有限公司,不锈钢线材成功拉拔至直径0.012毫米,创下国内最细记录;河北艾林建材有限公司研发的新一代隐形窗纱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如今,安平丝网可上天、入地、下海,创新身影处处可见。规上企业140家,高新技术企业1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注册商标6054件……安平丝网产业正加速从基础制造向高端智造转变。
7月8日,安平县聚成国际物流园信息部主任王一帆介绍物流园TMS运输管理系统。河北日报记者周聪聪摄
数字基因植入
助力企业转向数据决策
7月8日,安平县和兴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卷卷粗壮的不锈钢盘条,经过直进式拉丝、水箱拉拔等十几道精密工序,蜕变成一根根细亮的微丝。
在这里,火柴盒大的条形码随处可见。它不仅出现在每卷半成品上、生产线机器上,工序交接时,工人们也会手持扫描枪进行扫码操作,清脆的“嘀”声不绝于耳。
“小小的条形码,就是每种不锈钢丝产品的‘身份证’,原料成分、工艺参数、操作记录等关键信息都浓缩于其中。”该公司生产车间主任陈文冶解释,得益于这张专属“身份证”,质量追溯这个曾经让企业头疼的难题,如今只需轻轻一扫就能解决。
这是一家拔丝企业,以5.5毫米粗的不锈钢盘条为原料,能加工出不同直径的细钢丝,最小直径仅0.076毫米。
“虽然都是5.5毫米粗的不锈钢盘条,可材质却分为十多种型号,同种钢材也会因产地不同在价格上呈现差异。”陈文冶介绍,这些材质差别凭肉眼很难分辨,进厂时都要靠光谱仪检测成分。
过去依靠人工记录,原料混用的情况时有发生。“最糟糕的情况,就是误将普通钢材用于高端订单,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影响企业信誉。”陈文冶说。
2024年,企业投入近140万元上线数字化管理平台——ERP管理系统。平台的应用,使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库的各环节实现了“一码通”。这不仅杜绝了“货不对板”问题的发生,还使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大幅提升,人工成本节省了约20%,成品率从70%提升到98%以上。
数字技术赋能,不断激发安平丝网产业向“智”向“新”。
目前,安平工业企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达51.25%,上云企业1420家,集群企业上云比例达35.5%。越来越多丝网企业以数字化赋能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推动大数据与丝网产业深度融合,努力锻造丝网产业发展新引擎。
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不仅优化企业的生产方式,也推动产业流通体系的变革。
7月7日中午,安平县聚成国际物流园区内,一辆辆货车载满丝网产品,发往全国各地。
在园区的智能调度中心,TMS运输管理系统实时追踪每一辆货车的动态。电子大屏上,218个货站和1200多条运输线路构成的物流网络清晰可见,系统日均高效处理超过5000条运输指令,确保货物准时送达。
“我们的系统不仅能实现车辆、货物追踪,还能帮助丝网企业读懂市场。”指着屏幕右侧数据饼状图、柱状图,物流园信息部主任王一帆介绍,这是系统根据发货情况,提炼出的单品发货量区域占比、月度发货趋势、单品发货量排行等深度分析数据。这些物流大数据,能够精准反映各品类市场需求变化,助力企业从经验生产转向数据决策。
从生产车间的条形码到物流平台的数据分析,从单一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到产业集群的智慧升级,一张张越织越密的“数字丝网”,不仅串起了生产与流通的各个环节,更链接着传统丝网产业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机的无限可能。
7月7日,河北省大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逯千里介绍WIRE AI(丝网智能体平台)情况。河北日报记者周聪聪摄
AI大脑赋能
搭建企业出海“数字桥梁”
“声屏障有哪些品牌推荐?”
7月8日,登录WIRE AI(丝网智能体平台),河北省大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逯千里输入提问后,系统立即生成了一份包含12家优质企业的推荐清单,并附有产品参数、应用案例等详细信息。在“企业专业回答”专区,轻点鼠标可直达企业专属页面,进一步详细咨询。
这个贴心的“包打听”,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丝网产业垂直大模型应用平台。基于20多万条丝网行业数据,丝网智能体通过大拜科技自研的可视化数据治理平台进行AI标注、清洗和治理,过滤掉无用和重复的信息,最终形成了一本拥有7万条精准丝网行业数据、接近于34亿Tokens(词元)的丝网产业“百科全书”。
“目前,传统丝网企业普遍发愁两件事:一是谈业务靠经验,二是出海没门路。”今年35岁的逯千里出身丝网世家,对传统丝网企业遭遇的行业痛点,有着深刻体会。
“产品报价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却费时费力。”逯千里解释,特别是新人面对客户时,常常要在堆积如山的合同档案和各种Excel表格间来回切换,既要查当前的原料价格,又要查近期同类产品的成交价,还要查询客户订单的相关历史报价,往往一个报价方案就要折腾大半天。
人工智能的火爆,让逯千里看到丝网产业升级的突破口,于是组建团队开始了丝网产业智能体的探索。
“丝网智能体变‘聪明’,离不开丝网产业从业者的共同训练。”逯千里边说边点开平台的互动界面,页面上“格式问题”“逻辑问题”“事实错误”等反馈选项整齐排列。
在这里,用户不仅可以对AI回答进行评价,还能在对话框输入专业建议来获得相应积分,此举吸引了安平丝网产业从业者的广泛参与。他们的上万条专业解答反馈都被整理利用,以进一步推动系统进化。
得益于丝网产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喂养”,丝网智能体展现出令人惊喜的“超能力”:它不仅能秒回各种丝网行业问题,还能对丝网图纸进行解读,通过校验尺寸、材料、颜色等关键信息,帮助设计师找到误差和遗漏。设计师也可以把自己的设计理念、规格要求告诉智能体,5秒钟便可得到一份逼真的效果图。
2024年10月,WIRE AI海外版诞生。在它的牵线搭桥下,更多本土中小企业找到了出海的新可能。
“海外版是一个AI赋能+出海垂类平台,除了包括AI问答功能,我们还新增了丝网商城相关功能,通过AI推荐产品和AI推荐厂家的形式,能够帮助海外采购商快速找到对应工厂和相关产品,同时也给了中小企业一个高性价比出海路径。”逯千里介绍。
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海外版已吸引100多家海外采购商和40余家安平丝网企业入驻,并初步搭建起海外采购商与安平丝网企业的沟通桥梁。
目前,马来西亚某建筑公司通过平台采购的钢格板产品已完成交付,新加坡一家新能源企业也通过平台找到了符合要求的光伏支架供应商。
在大拜科技办公楼一楼,一个丝网产业数据中心正在筹建中。
“让AI更好地落地应用,建立高质量数据集尤为关键,7万条数据还远远不够。”逯千里表示,未来五年,中心计划逐步对接县域内丝网企业,建立更全面的行业数据库。通过持续的数据积累和算法优化,把丝网智能体从“小学生”培养成“研究生”,让AI技术真正融入产业链每一个环节,为安平丝网开辟一条智能跃升新赛道。(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
7月15日,河北鹤煌网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进行丝网插接作业。河北日报记者李佳泽摄
记者感言
以“换弦”的魄力编织新传奇
它是触感柔软的精密滤网,能在高压环境下高效分离杂质;它是高级西装的垫肩材料,让服装版型更加挺括;它是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的时尚顶棚,兼具实用功能和现代美感……走进安平国际丝网展览馆,丝网的神奇变化让人大开眼界。
这些无处不在的应用场景,定义着安平丝网的无限可能,也展现着产业旺盛的生命力。
回顾安平丝网五百余年历史,一个转折点最为关键。1918年,安平县人徐老山尝试将铁丝按照绢罗编织原理引入木织机,经过多次尝试,终于生产出了第一片金属网。
当绢罗匠人还在与蚕丝、马尾打交道时,这位安平人以金属丝为“弦”,奏响了产业变革的新乐章,让安平丝网完成了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工业的蝶变,最终编织出千亿级产业集群的传奇。
这种创新求变的基因,自此深深融入安平丝网产业的血脉,成为其跨越时代、持续成长的内在力量。
如今的安平,是国内重要的丝网生产基地和丝网产品集散地,享有“中国丝网之都”美誉。然而,面对产业快速扩张、市场趋于饱和的状况,在遭遇低价竞争、同质化内耗等“产业集群陷阱”时,安平人再次展现出“换弦”的魄力。
锚定“产品高端化、生产智能化”发展方向,安平丝网产业通过破“小”立“新”,持续织密高质量发展之网。
2020年,安平县成立河北省丝网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产业共性需求为企业把脉开方,全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深化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的技术合作,推动技术需求端与供给端精准对接;大力实施丝网产业设备迭代升级工程,“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应用国内外先进装备……持续不断的变革之举,推动安平丝网上天、入地、下海,闪耀在航空航天、石油勘探、海洋科技等各大领域。
从绢罗到金属罗,从手工织机到智能生产线,变的是材料与技术,不变的是“敢用铁丝绣花”的胆识。而这,也正是安平丝网产业续写时代新篇最强大的内生动力。(文/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