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报记者 孙 维 通讯员 吴海涛 郭 松
民生为大,枝叶关情。在燕赵大地上,古城保定始终将人民置于发展的核心,视民生工程为撬动百姓幸福生活的坚实支点。今年以来,全市精准发力,聚焦住房安居、医疗健康、教育提质、文体繁荣、交通畅联等20个关键民生领域,持续深耕细作。截至6月末,多项工程捷报频传,已提前完成阶段性目标。一幅“民生提质、幸福升级”的壮美画卷正在保定大地徐徐铺展,百姓的获得感如春风化雨浸润心田,幸福感如暖阳普照持续升温,安全感如磐石筑牢坚不可摧。
棚改蝶变:从“忧居”到“优居”的幸福跃升
步入莲池区八里庄家园,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这片曾以狭窄巷道、连片平房为标志的棚户区,作为保定市第三批城改安置项目的首批交付区,已然焕然新生。人脸识别门禁精准高效,全覆盖监控织就安全天网,葱郁绿意点缀其间——昔日“雨天积水没车、卫生脏乱差”的景象,早已荡然无存。
“如今这小区环境,看着就舒心!”居民郝春英在窗明几净的厨房里忙碌着,谈及变迁,喜悦溢于言表,“过去一下雨就犯愁,现在路平灯亮,卫生有人管,住得踏实多了。”更令她满意的是,步行一公里内,学校、医院、菜市场一应俱全,生活的便捷实实在在地转化为节节攀升的幸福指数。
棚户区改造,既是惠及万家的民生工程,更是驱动城市更新的发展引擎。今年以来,我市将建成交付32153套棚改安置房列为硬指标。截至当前,21339套新居已迎来主人,66.3%的交付率,不仅照亮了万千家庭的“安居梦”,更成为古城品质跃升的生动注脚。从低矮平房到现代社区,从泥泞小巷到康庄大道,棚改工程不仅重塑了城市肌理,更深刻改变了百姓的生活方式与幸福感知。
教育提质: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夏日炎炎,涞水县第三小学的建设工地依然热火朝天。崭新教学楼已然矗立,综合楼正进行二次结构施工,改造后的标准化操场轮廓初显,即将焕发新姿。“家门口建起好学校,孩子们再不用跑几里地求学,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居民隗功雪的话语里,饱含着对未来的殷切期盼。
“此次扩容提质,是硬件与软件的同步升级。”涞水县教育和体育局发展规划股高亮介绍道。新建的六层教学楼及看台,配齐计算机教室、心理咨询室等现代化功能教室,学校总学位将增至2700个。“硬件提升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依托焕然一新的校园环境,我们将着力引进优质师资、探索先进教学模式,真正打通县城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上好学’的通道。”
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今年,我市将新建、改扩建5所义务教育学校列为重点民生工程,目前已有2所圆满完工。从硬件的优化到软件的升级,从资源的均衡配置到教育质量的整体跃升,保定正以教育提质工程为有力抓手,努力兑现“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的承诺,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每一个渴望成长的角落。
多点开花:民生工程绘就幸福画卷
民生工程的“加速度”,体现在城乡的每一个角落。
太行深处,“四好农村路”蜿蜒贯通,36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已完成304.5公里,为乡村发展注入澎湃动能。24个县乡村三级客货邮站点的开通,让“满城草莓清晨采摘、午抵京津”从愿景变为现实,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彻底畅通,城乡融合的脉搏强劲跃动。
健康防线日益筑牢。孕妇无创产前基因免费筛查惠及21824例,为万千家庭守护着生命健康的希望。聚焦城市安全,全市4252个小区实现电动车充电端口1:5的科学覆盖,8950处安全隐患的整改全面完成,居民挥别“充电难、充电险”的困扰,社区生活安心无忧。
关爱之光温暖照亮特殊群体。1025户残疾人家庭完成无障碍改造(改造率达119%),生活空间更显便利与尊严;82名低保患病妇女获得及时救助,传递着社会的温情;320户特殊困难老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银发岁月的安全与舒心得到悉心呵护。
精神文化滋养百姓心田。2086场基层惠民演出点亮乡村的夜晚,674项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吸引8.2万余人次热情参与,全民健身热潮涌动;693场巾帼家政服务培训精准赋能,助力妇女稳稳端牢“就业饭碗”。从物质保障到精神滋养,从生活便利到权益维护,民生工程的维度不断拓展,惠泽万千百姓。
民生温度,是高质量发展的幸福刻度。如今,我市民生工程推进态势喜人:电动自行车安全、残疾人辅具适配、巾帼家政等3项工程提前达标;农村路网、客货邮站点、文化惠民等5项工程进度突破75%。这份沉甸甸的“年中答卷”,是保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注脚,更是古城百姓幸福生活最坚实的支撑。
■记者手记
从棚改新居的欢声笑语,到菁菁校园的琅琅书声;从乡村道路的车水马龙,到文化广场的载歌载舞……一项项民生工程的落地生根,正悄然重塑着古城的肌理与气质。发展的温度触手可及,幸福的质感日益厚重,随着民生工程跑出的“加速度”,百姓生活的幸福底色正愈加鲜明亮丽。以实干为笔,以担当为墨,如今的保定,正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奋力书写民生改善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