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庞村镇西坂村村史馆,斗、箩、棒槌等农耕器具与缝纫机等生活老物件整齐陈列,每一件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
2024年,在庞村镇党委的统筹推进下,西坂村村史馆正式落成开放。这座由旧村幼儿园修缮改造而成的文化空间,以百余件展品、图文并茂的展陈和鲜活的红色故事,成为记录乡村变迁、凝聚村民情感的新阵地,为庞村镇乡村振兴注入深厚的文化动能。
“这些展品八成是村民自发捐赠的,其余由村委会筹资购得。”西坂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朱保健介绍道,在村史馆筹建过程中,村民们踊跃参与,纷纷贡献家中珍藏,共同“拼凑”出村庄的集体记忆。
村史馆作为乡村文化的载体,记录着往昔岁月,承载着村民情感,形塑着乡村记忆。据了解,该馆建设依托“党建引领+群众参与”模式,通过镇政府支持、村委会牵头、村民捐资捐物,筹集资金。“我们展馆分为乡村历史沿革、农具生活展陈两大板块,系统梳理了西坂村的地标古建、名人事迹及奋斗历程。”西坂村村史馆讲解员李苗介绍道。
自开馆以来,这里不仅成为村民回味往昔的“乡愁课堂”,更作为党员教育培训基地,通过研学活动、主题宣讲等形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我平常没事就会带孩子来这里了解村里的历史文化,希望他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成长为有文化根基、有社会责任感的下一代新人。”正在参观的西坂村村民齐敏说道。
村史馆内,一张纹理细密的芦苇蓆格外引人注目。作为村庄传统手工业的代表,编蓆曾是家家户户的必备技能。村民将收割的芦苇破成细软的苇篾儿,再手工编织成不同花纹与尺寸的蓆子,成品坚韧耐用,可使用15至20年。“编蓆讲究‘篾匀、手稳、心静’,一张好蓆子能传两代人。”72岁的传承人齐改肖抚摸着展品回忆道。如今,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这项技艺仅剩少数老人掌握。该馆通过展示编蓆工具、成品及工艺流程,齐改肖等传承人定期在此开展教学,不仅让年轻一代触摸乡土智慧,更让濒危手艺重焕生机。
西坂村村史馆负责人齐翀说:“我们开馆以后,村民们来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候还会带着外地的亲戚朋友一起来参观,自豪感都写满了脸上。这也是我们建馆的初衷之一,让大家更爱自己的家乡,更有干劲建设自己的家乡。”
目前,庞村镇已有西坂村、庞村社区、于只东村3个村史馆建成开放,其余村庄正在加紧筹备。
庞村镇党委书记白晨静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深化‘一村一馆’特色,深挖乡村文化资源,活化运用本地丰厚的历史底蕴,通过动态更新展陈、开展民俗活动等方式,使村史馆真正发挥‘存史、资政、育人’功能,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源泉。”